首先,按照传统的单一主权国家理论,两岸关系发展无法解决“中华民国”的主权地位问题,大陆和台湾都无法摆脱单一主权国家理论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限制。在大陆学者看来,“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华民国’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已经灭亡,至少是随着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生效,就国际法而言已经不复存在”(11)。《刍议》文中提出的“两岸三席”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中两国”,台湾方面的考虑是以“‘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依然存在为《刍议》暗含的前提”(12)。但是,从台湾方面的立场来看,即使马英九执政也无法放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一政治诉求。其次,单一主权理论使大陆面对“中华民国”呈现出复杂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认为“中华民国”不存在,以此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另一方面大陆又希望“中华民国”存在,作为遏制“台独”的屏障,避免去“中国化”的结局。
大陆学者的观点,显示出沿用传统的主权国家理论,单一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当前的两岸关系发展,无法走出两岸政治定位的困境,无法适应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这是两岸学者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
大陆对台政策的思维模式出现积极的变化
两岸之间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两岸存在的社会差异。大陆对于两岸关系的思维模式是与大陆整体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无法割裂的。同时,随着大陆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陆制定对台政策思维模式也不断与时俱进,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表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新三段论反映了大陆开始运用多元思维思考两岸关系。2000年8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在会见台湾联合报系访问团时,首次公开提出“一个中国原则”的“新三段”诠释,即“世只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不容分割”。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一个中国”的“新三段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9月13日,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在第57届联合大会演讲时说,“世只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和不懈奋斗的目标”。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在国际场合宣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而非“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其次,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显示出,大陆没有放弃两岸统一的终极目标,但是更加重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重视在各个领域建立两岸合作机制,争取台湾民众认同。在2008年1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提出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军事等各个领域建立制度化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对比分析两岸学者围绕《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所产生的分歧,可以看到现阶段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关注两岸关系发展的思维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导致两岸学者无法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然而,学者的思维模式是来自于学者所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环境,是两岸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岸学者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后,必须逐步缩小两岸的社会差距,为最终消除两岸政治分歧、达成政治共识创造条件。这就决定了在两岸的最终统一之前,大陆与台湾需要一个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的阶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
1)张亚中:《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香港《中国评论》2008年10月号第15页。
2)刘维公:《甩开大人物平凡人大步走》,台湾《联合报》2008年12月27日。
3)张亚中:《两岸统合论》,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第86-95页。
4)张亚中:《全球化与两岸统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第277页。
5)张亚中:《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香港《中国评论》2008年10月号第12页。
6)张亚中:《论两岸联合的路线》,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4月号第10页。
7)张茜红:《评张亚中教授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议》,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3月号第45页。
8)陆钢:《评张亚中〈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论〉》,香港《中国评论》2008年12月号第23页。
9)张茜红:《评张亚中教授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论》,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3月号第45页。
10)陈癸淼:《论台湾》,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9页。
11)张茜红:《评张亚中教授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论》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3月号第45页。
12)张茜红:《评张亚中教授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刍论》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3月号第45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9年8月号,总第1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