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十七届三中全会定调 中国再掀“土地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08-10-17 06:09:53


 
一、新一轮改革揭幕 三中全会布局未来

1、改革开放30周年 三中全会定调改革方向
  10月9日至12日,于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引起世界的格外关注,三农问题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发轫于安徽农村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又一轮农村改革大幕即将开启,中国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此次三中全会幷未囿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颁布,也不仅仅限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与矛盾,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更远的时点给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重大方向——这就是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之路。(广东《南方都市报》)

  中共中央全会通常是一年一度举行,会议的决定即是未来一二年间的主要工作。正是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改革开放起步走,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于是,后来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这正是此次全会之所以广受人们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香港中评网)

2、再议农村发展改革 三中全会主题大有玄机
  舆论普遍观察到,此次中共中央全会的议题设置有些出人意料,甚至蕴涵“玄机”。因为此次会议是在这样四个背景下召开的:一是北京奥运和神七成功;二是一系列天灾人祸发生,特别是四川大地震;三是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四是国际金融风暴。按理说,不论是奥运的经验推介,大地震后的沉重反思,还是改革开放的纪念总结,或是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都应提出一个总体要求,在推动改革开放上有深度表示,不是重新起步,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重大问题。(日本《日本新华侨报》)

  一般分析,中共领导层刻意打“农村牌”,选择农村改革发展作为三中全会主题,意图也很明显,将以农村作为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方面30年前的改革由农村起步,再转向城市改革,最后演绎成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改革,30年后改革从农村再起步,是对过去改革的呼应。另一方面,如今改革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要选改革突破点更加困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似不成熟,而选择农村改革,风险相对低而受惠面极广。(日本《东方时报》)

  如果说这里有“玄机”,那就是现任中共领导层期望像邓小平等老一代政治家当年一样,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再从农村发起“引爆”新一轮改革风潮,重在构建和谐社会。30年来,中国农民在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结构性瓶颈,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加大,城乡二元壁垒严重,有人甚至认为中国30年的大发展是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这不仅违背中共“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北京中国网)

3、意在破解“经济谜局” 抗御全球金融风暴侵袭
  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世界舆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中国,对中共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给予极大关注,期待中国当局能以“一剂猛药”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冀望中国的发展能成为世界经济摆脱衰退的“强心针”。但从目前披露的消息看,中国更加强调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其实,对当前世界性的问题与矛盾,中共采取了清醒务实的态度:一棵大树能否抗御风暴,在于树干是否结实,根系在土壤中是否深入;而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中巍然不倒,在于社会大局是否稳定,在于“三农”这一根基是否坚实。

  中国抵御危机的未来之树,看来种植在农村了——中国将启动内需作为保证经济增速的新引擎,而中国超过七亿的农民,正是拉动内需的主力军。不过,农村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泰国《星暹日报》)

  破解此一“经济谜局”,中共选择了农村土地改革作为突破口。改革重点在于允许农村自由买卖土地使用权(所谓的土地“流转”),一方面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幷由此整治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长期而言是希望将其作为中国抵挡全球金融风暴的经济堤防。简言之,土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带来利润,提高收入,释放他们的购买力,加大内需这个经济引擎的马力,维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目前,中国经济的另外两个主要引擎——出口与投资——已经出现动力不足的窘境。商务部数据显示,FDI(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连续三个月下跌,9月更创下年内新低;中国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此外,股市和楼市双双下挫也势必打击城镇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如果经济三大引擎同时失速的情况发生,将对中国的经济甚至社会及政治情势造成严重的后果。(新加坡《联合早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