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人质无辜丧生 悲剧本可避免
1、解救过程存疑 香港旅游团喋血马尼拉
2010年8月23日将永远成为港人的黑色记忆。当天,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生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枪手血洗香港旅行团事件:一个包括20名香港旅客的马尼拉4天旅行团,上午9时许在游览马尼拉市中心的“国父黎刹纪念公园”后,突遭一名离职警官持M-16冲锋步枪劫持在旅游巴士中,枪手与警方对峙几小时后在车内爆发枪战,最终以流血收场。
虽然枪手最终饮弹身亡,但最少8名香港游客无辜陪葬,包括一名英勇救人而牺牲的男子及3名据说被狙击手误杀的游客。消息传来,全港震惊。(上海《新民周刊》)
全世界的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这场由劫匪与人质,警察与混乱,枪战和流血交织而成的悲剧。旅游车上的司机鲁邦后来回忆,直到天黑,门多萨都表现得很平静,没有说过杀人等威胁字句,对人质的态度也很温和。门多萨甚至还曾对人质们表示歉意。菲律宾当局更一度称,对能够不流血解决事件感到非常乐观。但入夜后,形势急转直下。逃出生天的香港人梁太太事后含泪回忆到,车内的人质战战兢兢了11个小时,菲律宾警方却迟迟没有展开实质性的营救。一位香港上班族愤愤地说,“看完电视,我认为这绑匪杀人完全是警察一步一步逼出来的。”(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2、菲警多重失误 枪手弟弟被捕激化事态
马尼拉警方负责人认为在事件中警方“遵循了正确步骤”,“正确步骤”确实是有的,比如警方派出谈判专家与绑匪周旋,以摸清绑匪的底线及搜集车内被扣留者的信息;比如向绑匪释放一些善意,给车子送上水、食物甚至汽油;比如满足绑匪的一些要求,替绑匪向相关部门递交复职申请等。然而,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什么种下了这么多的“正确步骤”,收获的却是一个甚至包括绑匪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不正确结果”呢?(广东《南方周末》)
一位香港飞虎队前职员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认为,菲警方至少有两个机会可以拘捕枪手。一次是枪手站在旅游巴士门口与车上人员对谈,因为枪手与人质有一定的距离,完全有可能击毙对方。另一次是当地政府送食物给枪手及人质的时候。这个阶段可以派神枪手就近击毙他。
菲律宾警方的解救行动还有其他不足之处:一是在无法知道人质状况的情况下发起强攻,引发枪战,严重危及人质安全;二是警方心态过于急躁,当已经错失击毙枪手的良机时,就应该采取拖延策略;最后,在谈判告失败之时,强攻所花费的时间持续过久。若按照香港警员的标准,如果强攻就应该用塑胶炸药在几秒内将车门炸开,然后将枪手制服或击毙。而一位美国的警察也认为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打开车门显示了菲律宾警察没有受到足够的应急训练。(上海《东方早报》)
门多萨的弟弟格里高里奥也在帮着协调门多萨与警方之间的谈判。格里高里奥也是警察,他携带着自己的配枪靠近旅游车,但立即被警方逮捕。在被拖离现场时,格里高里奥有些激动,他呼吁菲总统给予帮助。司机鲁邦说,门多萨通过车里的电视直播看到了这个全过程,情绪立即变得激动起来。菲总统阿基诺三世后来说,这次人质事件演变为如此结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媒体从头至尾都对事件进行电视直播,而门多萨可以从旅游车的电视上看到直播,这使他对警方的行动了如指掌。
在电视上看到弟弟被捕后,门多萨与广播电台通了电话,他两次重复说,如果警方要逮捕他的弟弟,他就将朝人质开枪。警方官员杰拉尔德。迪说:“门多萨起初非常合作,我们并不认为他会杀死人质……他的弟弟格里高里奥被捕触发了杀机。”(广东大洋网)
3、无视人质安全 菲国警方弃谈判动强攻
菲律宾社会治理难称良好,马尼拉更是被称为“亚洲绑架之都”。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报告了56宗绑架案。可见菲律宾警方并不缺少实战的机会,但为什么就没有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长进,发展出一套以保卫人质生命安全为最高目标的营救战略战术呢?以血泪书写的错误怎么会一次又一次重演?(广东《南方周末》)
没有能够有效的利用谈判手段来解救人质,是这次行动最令人遗憾的地方。这次事件,劫匪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而且释放了10名人质。但菲律宾警方从上到下,都对谈判不积极,甚至拒绝谈判,有关部门拒绝了他复职和见记者的要求,进一步激化了劫匪情绪,这在国际反劫持史上是少见的。(北京中国广播网)
一个国家处理一个简单的刑事劫持案件,竟然是如此水准,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菲律宾处理昨天的事件时是否尽力。透过菲律宾警方等政府部门拙劣的表现,我们看到的是菲国政府对他国公民生命的漠视。
先前,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里基表示,总统府不会与劫匪谈判,因为“这样会助长劫匪的嚣张气焰”。在国际社会,政府不与恐怖分子谈判已是常态。恐怖袭击无关,应属一场刑事案件。而劫匪提出的要求,不过是复职和赔偿损失。这与二十位异国公民的生命相比较,孰重孰轻?一个稍具常识的普通人都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的做法让人愤怒!而打击“劫匪的嚣张气焰”的代价,却是我们9名同胞的生命!(广东《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