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富士康“连跳” “死亡工厂”何时了
http://www.CRNTT.com   2010-05-19 23:43:22


 
三、压榨已成共识 “血汗工厂”招工不愁

1、用工从不发愁 血汗工厂已是共识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从来不为用工发愁。从目前可以获得的信息来看,作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工厂,和试图在大陆谋求更大发展的公司,富士康在同类公司中绝非声名不佳的“血汗工厂”;即使《南方周末》记者以“普工”的身份打入富士康内部卧底,也没有发现多么惊人的黑幕。正是因为不能用通常因果规律找出事件的成因,才使得同类事件连续发生,以至于公司高层采取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的无奈举措。

  从该公司请高僧做法事的无奈的“虔诚”中,感觉到当前许多企业对延长劳动时间来换取效益最大化的心安理得,而这种严重偏离人性化管理的残酷劳动制度,已成为许多企业追求效益的共识,并已约定俗成到“合法”和被劳动者接受的程度。这从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加班加点才可获取生存的需要的意识来看,要满足劳动者生活需求,只有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才能获取。(四川在线网)

  让人纠结的是,如此的用工现状和劳动管理,并非富士康“独门家法”,比之更甚的也有听闻。就服装加工企业而言,都是不开夜工不称其为服装厂的。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样的剥削已成惯例,如此低廉的经营成本,才使我们有了“制造大国”的称谓。在这个意义上,富士康成不了特例。(北京和讯网)

  而据富士康员工说,虽然在外界顶着“血汗工厂”的恶名,但在珠三角的台资企业中,富士康的福利算是好的。而且,不论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人,或是白领,富士康都会依法给员工上各种保险。“最重要的是,富士康基本没有拖欠工资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搏黑’”,这名员工认为,纵然外界把富士康称作是血汗工厂,但它只要不是最血汗工厂,就不愁招不到人,“在中国,要找工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江苏《新华每日电讯》)


2、迁就“利税大户” 政府部门集体失语

  富士康这家企业在短短的5个月连续出现9次非正常死亡事故,据说这还不包括曾被“化解”的许多起自杀意向,相信人们都会认为其问题不少。然而,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等却选择了“集体失语”,数个月内一直毫无实际作为。他们唯一的“动作”,就是每当发生跳楼后,公安部门去勘察现场,然后得出一个“自杀”的结论,(上海东方网)

  其实,在引起公共舆论的强烈关注之后,富士康员工跳楼仍以天为单位向上蹿升,此时再来拷问富士康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已经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面对一家企业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相关政府部门是旁观者还是介入者,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吉林《新文化报》)

  政府相关部门为何选择噤声?或许,看看富士康是什么来头就能明白。它可是影响世界IT市场的“代工之王”,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仅深圳的员工人数就高达42万之多,而其每年贡献的出口额占到深圳出口的五分之一。像这样成绩斐然的“就业大户”和“利税大户”,有关部门能管吗?敢管吗? 

  早在2006年6月,《第一财经日报》就用翔实的文字和图片报道批评富士康为“血汗工厂”。但那场风波,最终以富士康“状告记者索赔3000万元”而后又以“双方和解”而告终,自始至终相关管理部门都未出面调查或澄清。于是许多的未竟之问至今都是猜想——富士康的薪酬与考核机制有无违法之处,人身管理及工作时间安排是否欠失人道等等。或许,面对触目惊心的“九连跳”,当地劳动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确应拿出跳“N连跳”的勇气与架势,弥补先前的多重欠账,深入企业内部,深挖根源、整饬乱象,找到些弥补管理漏洞的治本之策,建构起制度性的防范体系。最不济,也要对这样碰触到社会道德情感与制度安排之殇的公共事件,给予一个适当、及时、积极的回应,而不应躺在“GDP至上”的政绩观里,任由生命像“一片片鸿毛”接二连三地飘落。(宁夏新闻网)


3、“唯效率论”至上 保护劳动权益落空

  而在“跳楼门”的背后,又不得不提及当地政府以GDP为先、用税收衡量企业“功绩”的更深层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逼迫企业“必须以利润为导向,把员工当做生产机器”。

  有专家指出,这种GDP优先论对于保护农民工权益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地方上逐渐演变为‘唯效率’论,甚至‘唯GDP主义’,经济发展成为考核官员的唯一指标。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方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投入,然而这种投资往往以牺牲地方的税收、环境、雇员的利益为代价。为了吸引和留住投资,地方政府只能在劳动监察和社会保障方面做出让步。调研发现,农民工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做得好的地区,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北京人民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