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度性监管缺失 中国乳业全线告急
1、民众送检无门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失责
在奶粉“激素门”中,圣元要洗清嫌疑,本不需要等这么久,家长们也不愿意等这么久。澄清“激素门”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奶粉进行检测。可是,质检部门却拒绝了女婴家长要求检验圣元奶粉的要求,理由有两个。
一是位于哈尔滨的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位于呼和浩特的国家乳制品及肉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回答,无法对奶粉进行激素检测,“我们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二是国家药监局负责药品检测的中国药品检验总所负责检品受理业务的工作人员称,除某些保健食品之外,目前中国药检部门尚未开展食品检测业务,“要检测奶粉中的激素成分,现在肯定不能送检,而且不受理个人申请”。公众又陷入了“求真相而不得”的尴尬境地。(北京《中国青年报》)
“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的说法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如出一辙。当时,相关部门也推脱说,三聚氰胺不是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所以不能检查,而且也无法检查。这种说法的要义大概就是,奶粉或食品中的有毒物质本来不应该出现,出现了我也管不着,因为这不是食品中应该出现的成分。从这种推诿中便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失控的一些原因。
在一个激素食品泛滥的年代,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在食品安全链条中,对激素的监管尚处在一片空白之中。有执行标准而没有做好产品质量检测,那是工作中的“监管缺位”、“监管失职”。不属于检测标注内的物质却危害了人身安全,那就是制度性的“监管缺位”。人们不希望类似的悲剧再度上演,更不希望中国的食品安全在监管层面存在如此大的漏洞。(上海《新闻晨报》)
2、乳品降低国标 大扩招导致行业大倒退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有关部门曾对乳液标准进行了一次重大修订,但这一新国标曾被舆论惊呼为“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以“关爱中国婴幼儿的健康,专注于提供优质的母婴营养产品”为使命的圣元,如何拿这种极低的甚至有明显漏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上海《新闻晨报》)
据瞭解,1986年颁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和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都要求蛋白质含量为2.95%,而2010年7月1日出台的中国乳制品国家标准却把蛋白质含量降低为2.8%(美国是3.0%)。对于这样一个标准,制订的理由是中国养牛业散户居多、精饲料喂得少,奶牛的营养跟不上,产奶就会很稀、没有营养。支持降低标准的专家表示,如果订的标准太高,很多奶农就只能倒奶,或者偷偷地掺诸如三聚氰胺之类的东西。至于降低到2.8%之后,含量为2.6%的牛奶里仍然可能掺三聚氰胺这个问题,他们没有解释如何应对。
另一个指标菌落总数定的是200万,在1986年的国家标准里面分了四级,一级是50万、二级是100万、三级是200万、四级是400万。韩国的鲜奶标准是7000。据说在产“200万”的奶牛场里,基本上会出现异味和苍蝇乱飞,尽管以后会消毒,但恶劣的饲养环境会影响鲜奶的质量。菌落标准的修改,使得过去相当于三级品的次品牛奶如今都成了合格品。至于修改的理由,据说也是为了保护这个行业。(重庆华龙网)
从营养和菌落两方面看,新国标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从来没有考虑到奖励优秀企业,而是把所有企业驱赶得向低标准去看齐,这看似保护了这个行业、保护了民族产业,却恰恰是毁掉了民族产业、毁掉了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这样的标准将会让中国乳制品带着低质量的标签活下去,而无法对一个行业执行双重标准,还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国外低端甚至于不合格产品的收容所。
低国标保护的又是谁的利益?除了一些经营不善的养殖散户确实松了一口气之外,最值得庆祝的应该是各地方政府。他们需要利税和GDP,和认真地执行严酷的国标让一批生产者(小企业、散户)垮掉相比,修改及格线让更多人及格,搞一个牛奶业的大扩招,实在是再和谐不过了。其次是一些需要养殖业数字每年增长的部委官员和行业协会领导,对他们来说,奶牛头数的增加和乳制品产量的增加是现实的,可以写进报告里的,质量则很难量化,而且真对原奶动一刀,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利益,还可能造成牛奶价格猛涨,引发消费者的埋怨,而且物价问题在中国又往往会牵扯到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广东《时代周报》)
3、国产奶粉遭殃 祸延乳业上下游产业链
圣元躲过“激素门”,不代表公众的疑虑被打消。“激素门”事件反而暴露了中国乳业标准过低甚至缺失,以及乳业养殖环节和工业环节的严重脱节。经过三鹿奶粉事件的重创,国产奶粉本来就元气大伤,此次圣元“激素门”,又让国产奶粉刚刚恢复起来的市场遭受沉重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洋品牌涨价更加有恃无恐,2009年上半年全球原料奶的价格下降,但洋奶粉在中国却不断的涨价,中国消费者的口袋被这些洋品牌搜刮得乾乾净净。2010年1月,惠氏、雀巢、雅培、美赞臣等多家洋奶粉又开始以推出新品名义涨价。到2010年6月,单是半年之内,就各种品牌洋奶粉就进行了三轮涨价。
而且,洋奶粉的围剿已经让中国奶粉在中高端市场上面临生存困绝境。到2008年洋品牌虽然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基本控制了中高端领域的话语权。但是到了2010年8月,洋奶粉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端奶粉82%的市场份额,本土奶粉,集体沦陷。(北京中国经济网)
奶粉行业的平均利润是30%,中低端奶粉产品的利润仅有8%—10%,而高端奶粉产品却仍能保持住50%—100%的高利润。而在奶粉销售渠道的实际调查,笔者(路胜贞)发现,中、低档正牌奶粉利润平均一箱奶粉只有四五十元,高端奶粉的利润是八九十元,而一些假冒奶粉的利润也可达到六七十元。这种利润差别总是习惯使中国奶粉从成本上进行节约,将奶源价格尽量压低,奶贱伤农,而奶农为了尽量多的获得利润,不得不增加可以使乳含量增加的三聚氰胺,这就是著名的三鹿事件的由来,而添加激素则是促进奶牛的产奶量,从本质上讲与三聚氰胺如出一辙。这样上游奶农和下游奶粉制造商的矛盾便产生了。
低价势必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很多经销商不赚钱了,就开始经营假冒奶粉,假冒奶粉典型的例子是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而落实到奶农那里,则是奶贱伤农,奶农为了获取足够的利润或者保持住最基本的成本,也铤而走险,添加一些能是奶量增加的饲料添加剂。也许一开始并不是集体行为,是某个奶农通过某种途径得知添加某种东西后,会时奶产量增加,而口碑相传。当然除此之外,也可能是奶农购买的了含有大量激素的饲料,是饲料商在作祟。这样下来,整个就成了一个上游产业链的危机。(北京和讯网)
尽管圣元奶粉已被证明不含违禁成分。但是中国奶粉品牌的确还是不让国内消费者信服。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没有信誉将是中国奶粉的集体悲剧。如果中国奶粉连质量的关都守不住,与洋奶粉的角逐不过是一个痴人说梦而已,中国奶粉重新进军高端市场的大门还将会无限期关闭。(上海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