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业之乱 王贝之死暴露整容黑幕
1、整容机构乱象 “刚性需求”催化行业暴利
自“超女”王贝整容意外死亡的消息传出以来,舆论、公众对事发医院武汉中墺整形医院的讨伐已扩展到整个整形美容行业。此事之所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除了死者的明星身份之外,更因为它把整形美容行业的乱象血淋淋地摆到了公众面前。(广东《南方日报》)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医疗整形美容手术每年以100%左右的速度增长,医疗整形美容已成为继购房、购车和旅游后的第四个消费热点。整形产业呈几何数增长,利润大,鱼目混珠,整形市场形成了一个堪称“暴利”的利益链,刺激着各类资本纷纷涌入,而从业者在巨大利益面前很容易就会把手术的风险抛在脑后。另一方面,通过一轮又一轮疯狂的广告轰炸,群体庞大的爱美者已将整容手术潜移默化地理解成一种刚需。(四川《天府早报》)
无痛无刺激、周六手术周一上班、神奇、惊人……等等词汇充斥着整形美容机构的广告。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摊到每一位消费者身上的成本已经高达1800元。结果是只有那些大型的机构能够存活下来,它们在恶性竞争中又继续拿出六七成的收入作广告。而这也是医疗美容价格虚高的原因之一,几块钱成本的东西可以最后以上百倍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而另一方面对这类广告的监控却是缺失的,为数不少的消费者都是看到广告,心动不已,走进了整形医疗机构。问题是,相关监管部门究竟是管不过来,还是乐于睁一眼闭一眼?(北京《法制晚报》)
2、业内良莠不齐 多数整形医生半路转行
从事整形外科的医生其实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有外科医生的基本功,更是要求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可是在我国,整形外科医生的培养却是跟不上的,在美国,大学毕业之后,需要做3~5年的住院医师,再加上3年的整形专科培训才有机会成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而在我国,理论上这个时间最短只用4年(3年专科医学生+1年在医院的培训)。目前我国真正培养整形医生的大学非常稀少,整形科医生几乎都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外科医生、眼科医生,甚至内科医生都有可能。有着20余年从业经验的医生郑志表示,“我们这个行业的准入制度是很严格的,什么级别的医师从事什么样的手术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是说你敢做就有资格做这个手术的。”(北京凤凰网)
另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06年年末的统计数据,经过正规训练、技术可靠的整形外科医生不足1000人。卫生部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上,整形外科医院和美容医院加起来,包括助理医师在内,有执业资格的医师也不过1243人而已。一方面是专业医生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无证游医的横行。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很多的整形医院中,有正式从业资格的医疗人员连一半都不到,有许多的外聘医生,为了应付检查,他们就用外地医生的执照来充数。(香港中评网)
而且,不少民营整形美容医院,唯利是图,绝不放过一个消费者。为了吸引顾客,医院就隐藏手术风险,对消费者宣传整形手术不痛、不肿,甚至夸张地说“连一个红细胞都不会出”。但实际上,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有可能引发幷发症。(河南大河网)
3、整容机构混杂 医政监督执法力度软弱
有医生感叹,“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发生王贝整容致死这类事件是很正常的。不发生这样的悲剧,那是他们运气好。这个行业已经到了不整治不可的地步,利益驱使已经让他们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上海解放网)
医疗美容机构鱼龙混杂,医师“走穴”,监督执法困难,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卫生法专家卓小勤认为,这其中暴露出整个国家的卫生行政监督执法相当软弱。医政监督执法是卫生监督执法的一部分,医政监督执法主要针对医疗行业内部。卓小勤说,各省卫生厅幷没有下大力气来做医政监督执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政监督执法部门存在角色上的尴尬。比如,对公立医院,执法部门“既是警察也是爸爸”,“各地的卫生局局长多是从医院院长走上来,卫生监督所所长把院长得罪了,将来他院长当上局长,又成了你的上司。这种情况怎么可能监督到位?”
此外,由于执法队伍没有受到重视,面对一些民办医疗机构,执法人员力度不够。“我从1996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参加了多年的医政执法,当时就很艰难。在执法过程中,有些人就威胁执法人员,说我知道你孩子在哪里上学,这一句话,执法人员就不得不考虑再三。”
最后,卓小勤认为是目前法律不健全。卓小勤举例说,面对医师多点执业,法律规定按照注册地点进行行医,但是幷没有明确超出地点行医的处罚,而卫生部门也没有权力剥夺医师执照,这也给医政执法带来困难。(北京《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