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监管关隘失守 健美猪畅通无阻
1、食品安全漏洞 “瘦肉精”暴露监管“走过场”
此次河南的“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国食品监管的大漏洞。其实,“瘦肉精”问题由来已久,地方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检测流于形式已是行业潜规则。据了解,一头猪从生长到宰杀,最后流向人们的餐桌,要经历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几大环节。目前,这几大环节都有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把关。按常理,即使一些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就算是在养殖环节没有被发现,那么到了贩运、屠宰和销售环节,也应该遭到查处。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高级畜牧师梁皓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监管往往就是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且这只猫还经常打瞌睡。比如说在生猪流通渠道,所谓的抽检往往是流于形式,交钱放行。” (湖南红网)
其实,随着央视“3•15”晚会对“健美猪”的曝光,随着媒体记者深入事发地的探密揭露,真相已越来越明。在生产企业,“十八道检验”原来是不包括“瘦肉精”的;在牲猪饲养地,给钱就可以自己尿检,“三证”两元就卖,检疫百元就能通关。试问,如此宽松的监管氛围之下,还有哪个“天真”的养猪户会在低成本、低风险却高收益的情况下养老实猪、卖放心肉? (北京《环球时报》)
2、监管互踢皮球 “九龙治水”模式弊端尽显
赴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官员表示,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瘦肉精”事件暴露出整个监管链条上的缺陷。据了解,济源双汇公司已于17日起召回市场流通产品。截至目前,已召回肉制品2000多吨、冷鲜肉70多吨(3月20日《新京报》)。
抽检的确有漏洞,普检目前又做不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似乎难以堵上。但抽检与普检能否相结合?如果饲料、喂养、运输、屠宰、批发这些环节只能做到抽检,那么,终端零售环节能否进行普检呢?这些问题值得思考。毕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天。”(浙江在线网)
事实上,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因为抽检会有漏洞,“九龙治水”体制下的互相推诿也会有漏洞。据报道,对屠宰厂不检测“瘦肉精”这个问题,农业部门称,“瘦肉精没有监管依据”,根据相关文件,应该由商务部门主要负责。而商务部门则称,依据动物防疫法和相关文件要求,目前是农业主管部门进行驻场开展工作。也就是说,农业部门认为是商务部门负责屠宰厂监管,而商务部门则认为农业部门负责屠宰工作。两个部门的职责都有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作为依据。看来,谁也不愿意与“瘦肉精”扯上关系,谁也不愿意承担“瘦肉精”事件的责任。“九龙治水”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弊病再次充分暴露。
很多人看了这两个部门的说法,估计都难以认同。比如,农业部门投入人力财力驻场工作,只检测寄生虫病、传染病,偏偏就不检测“瘦肉精”,这似乎很荒唐。这究竟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界定清楚相关部门的职责,还是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理解有误?或者说是有意装糊涂以逃避责任?值得追问。(北京《法制日报》)
3、双汇偶然失手 食品“打黑”形同官场反贪
这场“瘦肉精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心理不安是:双汇这么一个“大品牌”都敢于公然使用瘦肉精猪肉,那些占据着肉类市场巨大份额的“中品牌”、“小品牌”甚至“无品牌”们,能让我们放心吗?
尽管,漯河官方在问题刚曝光时,对来自各地的记者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惹来恶评,但从河南省后续动作来看,还是比较认真的——近日,该省迅速派出4个督导组赶赴15个省辖市,以雷霆万钧的力度,查获涉嫌使用“瘦肉精”的9个养殖场和养殖户,控制涉案犯罪人员32人,其中包括一些县市畜牧局局长,“打击的决心很大”。当然,从事态发展的逻辑顺序也不难看出,起到关键因素的是央视一剑封喉的曝光、上级部门的高压督办。(《广州日报》)
不难看出,双汇陷入“瘦肉精门”更多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若不是央视突如其来的曝光,双汇富含瘦肉精的“健美猪”肉产品依然会畅销各地。而这个“门”的偶然打开,呈给公众的不是媒体监督的胜利之喜,更多是对未监督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不可知、不可控之忧。双汇被曝光后,有兽医专家爆料称,“使用瘦肉精仍是潜规则”。在中国经济实力日益赶超发达国家之时,食品安全却成为公众心头永远的痛,成为国人幸福感提升的阿喀琉斯之踵。食品“打黑”与官场反贪一样,形成某种“指哪打哪、到此为止”的吊诡局面,实在值得深刻反思。(北京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