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我的脸谁做主”,这个问题该有答案了
http://www.CRNTT.com   2021-03-11 19:20:31


  两条关于人脸生物信息的视频近日火了——一是在短视频平台刷屏的“蚂蚁呀嘿”视频,用户上传一张正面照片,即可深度合成可以眨眼、张嘴、搞怪的唱歌动态视频;二是央视报道某高校研究团队利用人脸信息制作的一副类似面具的眼镜,可以解锁19款搭载人脸识别解锁功能的智能手机。

  两件事同时指向包括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被滥用、盗用问题。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呼吁,要加强人脸识别监管,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相关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之前,公众对人脸信息被过度索取、应用场景零门槛现象,有过不少担忧,有些案例也证实其中确实多有隐患。

  去年,有人戴头盔去看房买房,原因是个别城市被曝售楼处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熟客”上门会被多收数万元至数十万元房款;广西某地多名业主遭遇刷脸后、房子被过户的惊险事件;有人因社交账号上的个人照片被不法分子抓取、经AI换脸制作成色情视频,遭到敲诈勒索,面临“社会性死亡”。此外,浙江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也将人脸信息如何合理使用的话题引向深入。

  从上传个人信息参与小游戏自娱自乐,到应用场景泛化而不得不授权对方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再到不法分子滥用、盗用个人信息,侵害公民隐私权、名誉权以及财产安全……某种程度上说,个人信息的滥用与保护已经迎来至关重要的对决时刻。

  能否调动强有力的举措保护好个人信息,不仅关乎百姓的个人利益,也关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健康发展,关乎深度依赖这些技术的相关行业产业能否行稳致远。

  据测算,这几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亿元。显而易见,人脸识别技术迎来了发展机遇期,但这幷不意味着这一行业可以趁大多数人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上演疯狂吸金游戏。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