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从“35岁门槛”的年龄之忧,到“女性就业难”的性别之困,成为了就业路上的“拦路虎”。而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如温暖的春风,温暖民心。
事实上,3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期”,既积累了阅历与经验,也积累了人脉与资源,既有想干事的激情,也有干成事的本领。正是干事创业、大展宏图的“大好时候”,切莫因“年龄”门槛封闭了梦想的“大门”,浇灭了火种与希望。
再者,因为公务员招考中35岁的年龄限制,对企业招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示范效应”,导致许多企业在招工招考时,也将35岁设置成为了一道“门坎”,不仅仅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更造成人才浪费。
客观来说,在过去的“人口红利期”,社会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将“35岁”设为年龄上限,期待创造最大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今,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转型和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打破“35岁门槛”已成为了必须的趋势。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近30次,足见党中央促就业、稳就业的信心与决心,保就业的底气与勇气。而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稳定就业压力大。而越是压力大,越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年龄、性别等就业歧视,坚决捍卫平等就业权,保障好每一个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防止就业歧视”是最温暖的“民生礼物”,让人温暖,更激励人心。事实上,不论是年龄也好,还是性别也罢,面对就业难的“利器”,就是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积累“经验值”,提高“含金量”,提升“竞争力”,让自己成为职场的“香饽饽”,年龄与性别自然就不再是一道“坎”。(来源:大河网 作者:王鸣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