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习近平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与和平发展的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8-05-19 00:13:45


 
  其一,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统一层次

  必须要完全确认的是,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两者同属于和平统一的理念范畴。和平统一是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针策略,如果台湾方面不违反《反分裂国家法》,大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单方面终止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不可能毫无理由就转而采取武力解决的手段。在处理台湾问题方面,大陆长期以来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原则的。

  什么是两点论原则?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颇,这就是两点论原则。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而主要矛盾解决事物的发展问题。

  由此可知,大陆对台的“两点论”原则是:坚持以和平统一为政策核心,但是密切关注非和平因素的变化发展。两岸关系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聚集在如何促进和平统一方面,非和平统一长期处在次要矛盾的地位。尽管台湾蓝绿轮流执政,两岸关系起伏不定,但是大陆既有的“两点论”原则至今没有颠覆性改变。也因此,在致力推动和平统一之时,大陆不承诺放弃武力。而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都属于“两点论”原则的重要的同一侧,即和平统一范畴,所以两者的光谱是重迭的。至于其中的“重点论”,当然是指反对“台独”了。无论是和平发展还是融合发展,重中之重都是要遏制“台独”。

  归纳言之,融合发展的概念与和平发展的概念没有本质的冲突,且有继承与发展的内涵。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包容,互相推动的关系,融合发展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比如,融合发展是新国家统一观的体现。北京联合大学朱松岭教授的相关理论阐述非常深刻,他认为:习近平已经形成了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概念、以融合发展为基本路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一目标的新国家统一观,在理论构建方面已经非常完善。又如,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的阶段不同,但是方向相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英津教授指出:融合发展是对从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道路的再探索。

  其二,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不存在“互斥事件”之逻辑关系。

  “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和B的交集为空,也叫互不相容事件。也可叙述为: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什么是“互斥事件”之逻辑关系?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例,所以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2,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当且仅当两个互斥事件必有一个发生时,它们同时又是对立事件;3,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均不能同时发生。

  对照此一概念可知,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概念没有本质的冲突,这就决定了两者之间不会演绎出“互斥事件”的逻辑关系。再明确论定,就是说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不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2017年1月24日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融合发展当然包含了和平发展的内容,并不是对和平发展的扬弃,而是对和平发展的深化,是更靠近国家统一的重要阶段,将为国家最后统一创造更好的基础与条件。这一段论述是很好的注解。

  融合发展与什么概念之间存在“互斥事件”呢?肯定就是独立分离观念了。如果两岸能够在融合发展的方式中继续发展,那么,就是独立分离思潮没有成为压倒两岸关系的主导力量。所以,融合发展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推动力、组成部分、发展阶段。

  其三,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之间的不同又是什么?

  根据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同的另一方面,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概念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必须先瞭解习近平的聚同化异观,才能掌握其中的辩证规律,否则会陷入一种无聊的文字组合推理之中。习近平聚同化异论是“辩证化异”,在求同存异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关键在于聚同化异,即是如何掌握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简言之,就是要在和平发展的成果基础上,更加强化同的因素,用来解决日益扩大的影响同的分歧差异。融合发展是促进和平发展的新方法,也是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而言,两者在同的基础上,大概存在这么一些差别:

  1、和平发展贯穿整个阶段,融合发展是这个阶段的新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和平发展是在和平统一之前主要助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变化,融合发展则是重在立足和平发展基础上,向更加接近两岸最终统一的方向挺进。这与习近平的中国梦息息相关。两岸统一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则是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的。在这个时刻提出两岸融合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为两岸而两岸,为和平而和平,融合发展理念的实施阶段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阶段,如此契合,其特点是如此的明显、突出。

  2、和平发展是红利形成,融合发展是红利共享。实践证明,和平发展已经为两岸同胞带来了红利,和平发展能够形成红利,只要继续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会不断获得红利。这是两岸同胞的共识。所以,和平发展是两岸最大的团结民心的公约数。台湾方面,在对待两岸关系的时候,反对什么的都有,但是主流民意绝对不会反对和平发展,这是和平发展实践中获得的重大民心利益回报。随着历史的发展,更是因应中国梦的推进,如何共享红利的问题摆在了中共的面前,红利得到共享必然创造更大的两岸民心利益。而融合发展之不同,就在于承担了这样的历史责任。

  3、和平发展有待于两岸执政当局的共同互动,融合发展则是以大陆为主动的,由大陆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与对策。即使台湾当局不愿意配合,也不能阻止以大陆为主的利益融合过程。当然,融合发展又是开放的,随时欢迎台湾当局的回心转意、共同合作。从当前的台湾政治生态来看,蓝绿两大板块结构不容易松动与消失,即使在今后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性质也不容易改变,除非民进党最终被迫或主动放弃“台独”党纲,台湾政党政治在两岸关系中,才有可能转化为平稳发展的力量。所以,和平统一不能构建在坐等时机的基础上。掌握主动权,是大陆必须的选择。而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之力量,就此彰显。

  四、融合发展或成中共与民进党之间的博弈焦点也是转圜机遇

  自从蔡英文民进党获得胜选重新执政之后,原来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九二共识被搁置,加之民进党在“台独”党纲的指导下,与独派合流,在行政等方面加速切割两岸关系,尤其是着力推动“文化台独”言行,严重刺激了大陆方面,民共对峙关系越来越严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放缓。更加严重的是,民进党执政的趋势有延长的可能。所以,如果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寄于台湾民进党当局,无异于缘木求鱼。

  习近平是怎样应对这样的危局的呢?习近平在台湾政党轮替成为定局之后,有一番语重心长的公开讲话,是需要反复琢磨的。2016年3月5日,大陆的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两岸关系发表看法。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意志,也是我们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开创共同美好未来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干。⑤

  在当时的各种各样的分析评论中,都关注到了习近平坚持对台大政方针不改变的承诺,这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承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格局不会一下子就翻盘。这是顺应两岸民心的,尤其是顺应台湾同胞民心的。

  此外,习近平这一段话中,有对民进党直接喊话的意思,更是需要瞭解和掌握的。习近平这样说:“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这一段话的直接对象,当然就是民进党。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向民进党喊话:“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同样,习近平在这一段话中也没有直接点出民进党的名字来,但是,任何人一看就明白,这些话主要是针对民进党而言的。由是可以合理猜测:1,中共对民进党的政策,不是一推了之,把民进党执政立即定性为“台独”的实现。如果这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终结,两岸关系必须进入武力解决的阶段。2,中共对民进党的政策,在筑牢底线的同时,留下了高线,也就是留给了民进党转身的空间和时间。3,民共关系的主动权不在民进党一方,而在中共一方。民进党必须先改变“台独”立场,中共才会给予更多更大的利好两岸和平的机会。

  当然,中共方面不可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民进党主观的立场转变上,作为选举政治,政党能否执政,关键在于民心。所以,融合发展也就成为了中共直接顺应台湾同胞民心、掌握台湾民心的法宝。以融合发展的善意与耐心,来做台湾同胞的工作,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在这个方面,需要的是耐心、信心与决心。于此,中共有,民进党则不一定有。

  民进党其实早就成为了利益导向的政党,而非单一理念型政党。执政是其最重要的目的,为了执政,可以滥用理念,也可以毁掉理念。对于这个特征,必须充分掌握。在当前这一阶段,利用政治冲突来巩固基本盘的思维与做法,仍然是台湾政党政治的运作方式,民进党更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这样迥异的两岸政治结构,导致以人民利益为最大的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必然会受到民进党执政当局的百般阻挠,大陆方面推行的力度越大,台湾当局的对峙力度就越大。大陆与台湾同胞分享民生利益,台湾当局必定以政治利害关系为由加以阻止。所以,在今后的两岸关系进程中,融合发展可能成为中共与民进党的博弈焦点。

  但是,融合发展具有社会发展进步的特性,并不是立即作用于政党政治,而是以经济、社会、文化为融合基础,所以,不具有高度的政治斗争性。台湾当局根本不可能做到彻底遏制大陆实施融合发展政策。此时,一旦台湾同胞充分体会到大陆赋予的同等待遇等等民生利益融合的重要价值之后,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与台湾主流民意相结合,谁反对融合发展,谁就下台,谁就不能再执政。这样的民心民意一旦主导选举政治,民进党就无法与融合发展对抗,就得服从民意。台湾民意的觉醒,是两岸关系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个时候,民共关系就获得了转圜的机会。当然,两岸执政党能不能及时把握机会,尤其是民进党有没有勇气去把握时机,又另当别论了。

  须知,民进党内部缺乏去除“台独”党纲的高度认同,又受独派的捆绑牵制,如果没有民意的内力与外力作用,民进党自身已经难于转变路线了。如果一直陷于如此违背历史潮流的泥淖,民进党的末日也就到了。

  注释:

  ①《融合发展:习近平对台工作思想最新成果》中国台湾网2017-08-16日。作者倪永杰,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②《习近平对台思想统御性概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2017年8月初版第12页至26页

  ③《融合发展:大陆推进和平统一的新思路》,《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2017年8月初版第122页至138页

  ④《吴凤娇:“融合发展”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中评社2018-01-08

  ⑤《习近平:对台大政方针不因政局改变》中评社2016-03-05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4月号,总第244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