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时代大陆对台方略:应对新挑战,推进新征程
http://www.CRNTT.com   2018-07-02 00:18:21


 
  根据两岸关系的实际情况以及既有经验,十九大报告主动地提出一系列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大政策举措,不再强调争取与台湾协商解决重大政治分歧,避免因台湾政局的变动引发两岸关系的变动甚至扰动对台方略。只有处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操之在我,才有可能使统一大业不受台湾政局波动的影响,保持正确方向。而十九大揭示的对台政策与之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从因应两岸关系的变化而进行积极调整,改为主动构建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在主动性思维下,工作的基础是两岸属于“一个中国”,原本的工作导向是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现在则演变为“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两岸关系” 。

  大陆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路径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平等的“共同缔造统一”模式,依赖两岸(当局)的协商谈判等创造条件、达成共识,由上至下推动统一;强调“两岸统一,不应该是谁吃掉谁,而是‘共同缔造’未来的统一”,“建立一个两岸制度可以并存的共同体,更是必要。第一步,两岸应该努力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让两岸可以在和平的框架中发展,这就是‘和’。第二步,两岸应在相关议题上建立共同体,从‘分治’走向‘共治’,这就是‘合’。‘和合’是两岸从‘敌对分治’走向‘统一’的最好路径”⑭,这种在“一个中国”框架下不分中央与地方的路径设计有其适用条件和作用限度。

  第二种是双边的融合模式,依赖两岸社会与民众之间的交流融合,而共同的利益、情感与价值的联结带动两岸民众由下至上地推动和平统一,这表现为过去大力提倡两岸民间往来、经济社会整合以及习近平提出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两岸命运共同体”等,充分考虑并尊重台湾民众的利益与情感需求。

  第三种则是单方面的消融吸纳模式,依赖于大陆积极主动的单边作为,大陆承担起中央政府的角色,尝试实践两岸之间的“中央——地方”模式,不断压缩台湾的政治空间,解构“台湾主体性”,吸引台湾民众来大陆发展,消解台湾民众的排他性政治认同,逐步构建台湾人民对于祖国(大陆)的相容性认同。

  当前民进党执政使得“共同缔造统一”暂时缺乏可行性,而和平发展是否要以台湾当局的认可作为前提条件值得商榷,大陆应降低作为变数的台湾政局变动在对台方略考量中的影响权重;同时台湾民意变迁也使得由下至上的融合模式具有或然性,和平统一的前景是否要以台湾民众的同意为必要条件也是个问题,大陆应寻求争取民心的新路径。因此,新时代的统一路径应更具有主导性与可控性,将消融吸纳模式整合进来能有效补足既有路径。诚如大陆学者所言,“过去我们强调双方在统一问题上的相互作用,现在看来,的确是‘以我为主’,出现了台湾被统一的局面。”⑮

  3.新治理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祖国统一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新时期对台工作要发挥主动性、主导性,相伴而生的就是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进对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相应的治理模式也应从两岸治理过渡到对台治理。

  既有的两岸治理观念和主张强调以两岸公权力机关、社会团体、政党与民众为治理主体的去中心化、去统治化。然而当前作为重要治理主体的台湾当局无意也无法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两岸公权力机关之间也无法发挥共同治理的效应。从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大局出发,中国大陆应担负起主要治理主体的责任,一方面以“硬实力”为后盾和手段去防范台湾当局破坏两岸关系大局,另一方面以“软实力”去争取台湾社会和民众参与到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事业中来,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形成大陆公权力、两岸社会团体与两岸之间的治理网路,逐步构建一种得到共同认可的新两岸秩序,推动“统一前”工作与“统一后”安排的过渡与衔接。

  对台治理的主要思路和路径是多方面的,彼此之间也应协同一体。首先,应从政治上和法律上定位台湾人民的身份、地位与权利。基于“两岸一家人”的理念衍生出台湾同胞都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公民,同时从法律、行政意义上区分在台湾、在大陆及在国际的台湾民众的不同,并以“两岸一家亲”为导向,针对不同群体施行相应的服务与治理措施。十九大报告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需要我们从法律和行政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并切实落实;在国际场合,应注意给需要帮助的台湾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使领服务;对于在岛内的民众,加大交流沟通力度,增加其对大陆的好评,探讨将大陆优势转化吸引力、将好评转化为好感的方法方式,并为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提供便利路径。

  其次,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培植共同利益和文化联结,夯实对台治理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台湾当局主观上没有意愿融合,并对两岸交流设置障碍,使得双向多维的融合难以展开;而在自身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主动吸纳台湾融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也为大陆转换治理思路提供了机遇。当前先以“群众路线、民间交流”、“同等待遇、单向融合”的方式推动融合发展⑯。再者,加强外部“反独促统”力度,针对台湾当局及岛内外“台独”势力在国际领域的新动向,加大斗争力度,巩固国际社会的“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注释:

  ①郭震远:《加快塑造中国统一大势的探讨》,《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②新华社:《习近平: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关键是大陆发展》,2015年3月4日。

  ③台湾指标民调:《“台湾民心动态调查、亚投行与两岸”民调 新闻稿》,2016年4月13日,http://www.tisr.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6/TISR_TMBS_201504_1.pdf

  ④The 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s (2012–2015),https://sites.duke.edu/pass/taiwan-national-security-survey/

  ⑤中评网:《社评:美国国情咨文含沙射影 中国应有定力》,2018-2-6,http://mag.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23&docid=104968608。

  ⑥中评网:《中央网路报:两岸四战会继续扩大吗》,2017-12-26,http://www.crntt.com/doc/1049/2/2/0/104922017.html?coluid=93&kindid=13830&docid=104922017。

  ⑦杨开煌:《十九大的历史性意义与中共对台政策框架》,《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⑧郭震远:《加快塑造中国统一大势的探讨》,《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⑨《深入探究十九大报告与两岸关系未来》,《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⑩不可否认,岛内民意调查确实带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和政治建构目的,而且从个体意义上考察的民调设计及其结果也有偏颇之处,主流的“中国人”与“台湾人”的对立二元设问方式具有相当程度的诱导性。然而,无论是被视为科学性的民调,还是作为工具性的民调,无论民调结果是民意的真实反应,还是民意是被民调建构的结果,但总体而言,台湾民意调查的结果与台湾民意的实际变化是基本吻合的。

  ⑪刘匡宇:《从和平发展向融合发展深化前行——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成果浅析》,中评网,2017-10-17,http://www.crntt.com/doc/1048/2/9/1/104829148.html。

  ⑫郭伟峰:《习近平十九大对台方略与两岸未来三十年思考》,《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⑬杨开煌:《十九大的历史性意义与中共对台政策框架》,《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⑭张亚中:《十九大后的两岸关系:和合是一条应走之道》,《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⑮《深入探究十九大报告与两岸关系未来》,《中国评论》,2018年第1期。

  ⑯唐永红:《两岸融合发展:内涵与作用、困境与路径》,《中国评论》,2018年第2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总第24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