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科技援助,中非合作新气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5-31 11:53:43


  中评社北京5月31日电/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郊的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校园内,一座被称作“友谊亭”的中国古典凉亭格外醒目。友谊亭周围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不远处,就是中国政府在海外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外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内部各种先进实验设备一应俱全。近日,记者走进该中心,倾听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非洲故事和中非科技合作的“好声音”。

  中非科技合作新模式的拓荒者

  1996年,当很多中国人还在通过《乞力马扎罗的雪》《走出非洲》等欧美电影来了解非洲时,时任武汉大学讲师王青锋就作为援非专家前往乍得,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从此,他跟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乍得时,出于植物学专业本能,我业余时间就背上标本夹,骑上摩托车去野外科考。当地人会既好奇又亲切地跟我打招呼。孩子们三五成群,跟在我的车后面跑,等我停下来就帮我拎包、扛标本夹、主动问我到哪去,需要什么标本,然后帮我采集。”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青锋,对记者谈起那段往事时仍很怀念。在乍得的经历不仅让他对非洲有了感情,更萌生了推动中非共同开展科研的想法。他认为,一方面,在宏观生物学领域,出于科学发展需要,中国有必要而且也有条件走出国门,开拓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非洲国家虽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需求,但大多面临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时难以独立开展研究。因此,合作对双方都有必要。

  1999年,肯尼亚学生罗伯特·吉图鲁来到武汉大学师从王青锋攻读植物学博士学位。本来有机会去欧美国家学习的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发展经验可以与肯尼亚共享。2002年,吉图鲁毕业后成为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植物学系的一名教师。从此,在王青锋和吉图鲁的共同推动下,中肯两国科研人员在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合作不断加强。2013年5月,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吉图鲁成为研究中心的非方主任。2016年,在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原来的一片荒地上,中国援建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体建筑竣工并投入使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