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我们村务公开有很多渠道,村委会有信息公示栏,每个村还有微信公众号,接下来,我们要把村务情况放在电视上公开,并设互动栏目,让每家每户都能即时了解、共同监督,今天就是来听大家意见的。”这几天,桐乡市屠甸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佶一直在做加强村务监管方面的民意征求。
王佶说,这几年,村里发展很快,很多村年建设项目资金量都超千万元。如何加强有效监管?屠甸镇作为桐乡试点首推村务智慧监管,让大家打开电视,就能对村级资产处置、村级经济发展、村级资金使用等村情一目了然,并及时进行问题反映。
发源于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基层治理创新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样本。“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实际上也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有着天然关联性。近年来,坚持党建核心引领,依托“一约两会三团”(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桐乡始终把“三治”建设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首创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首位的竞争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坚实落地,力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
有事必议
“自治”强化不能腐的自觉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曾在百姓议事会上提出“是否出台规定统一关闭所有榨菜厂”的方案,受到百姓议事会成员“炮轰”。最后,经过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达成“总量控制、逐年减少、押金管理”的整治思路,并决定由百姓议事会成员监督执行。
桐乡市纪委、市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都是“三治”建设的良好载体,由他们参与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惠民资金的分配等讨论,可以极大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管住了村干部手中的权力,遏制了基层“微腐败”的发生。
针对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这些年,桐乡还持续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让村级事务,特别是重大资金使用必经村民商议。2010年以来,桐乡市已经实现村务(居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有村监会(居监会)211个。
通过“每月25日定期监督+不定期检查”等办法,紧盯扶贫帮困、环境整治、集体“三资”管理、新农村建设等事项,对村级权力加以常态化监督。目前,桐乡各村共开展村务监督14474次,涉及村级工程项目5250个,资金量20.4亿元;通过村务监督叫停项目14个,挽回损失284.4万元,减少不合理开支597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