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以理性判断告别恐慌性囤货
http://www.CRNTT.com   2020-06-19 08:17:08


  中评社北京6月19日电/北京处于战疫非常时期已有数日。多措并举之下,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市民普遍发现,实在用不着抢菜囤菜。

  “米袋子”“菜篮子”关系千家万户。眼下疫情形势突变,又牵涉到北京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人们关注物资供应问题是必然的。但必须看到,夏季蔬果本就丰富,北京在物资供应、应急保障方面早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机制,此次又第一时间采取有力行动——关停新发地市场,同时划出指定区域保证交易;实行“点对点”补货机制,确保市场、超市、便利店不缺货;提前预判形势,加大蔬果外埠进货量……一揽子保供稳价举措,以实际效果回应诉求、纾解焦虑,释放出强烈信号:不用囤,没必要。

  无论中外,每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遇暴雨大雪等气象灾害,恐慌性囤货的现象都会不同程度出现。所囤之物,从盐到醋,从板蓝根到双黄连,从卫生纸到方便面,不一而足。从心理学上分析,恐慌性购买是“一种应对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机制,一种通过采取行动对局势进行某种控制的方式”。我们虽然可以理解许多人通过购买行动增强控制感,但这终究还是情绪大于理性。很多时候,市场本不缺货,但在流言蜚语、从众心理裹挟的“雪球效应”下,也可能出现“越恐慌,越囤购,越显短缺,越恐慌”的恶性循环,结果给物资供应、社会秩序带来无谓的压力,甚至造成次生公共事件。

  事实是最好的抚慰剂,稳定市场,就能稳定情绪、稳定人心。着眼于此,政府部门应当想方设法保供稳价、保障民生,同时打击非法囤积、哄抬价格等行为,保持关键信息的公开透明。犹记这个春节期间,也曾出现短暂的“囤菜潮”,有超市温馨提示:“蔬菜不缺,但是你一抢就缺了,我们只好成倍调货……过几天,菜囤多了吃不完坏了,进货太多卖不掉烂了。我们不要相互折磨好不好?”这份真诚劝告瞬间走红网络,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信息发布示范。既要“会干”也要“能说”,只要人们看到物资供应不断、品质不减、价位不涨,持续接收正面信息,恐慌自然烟消云散。

  告别恐慌性囤货,需要政府下功夫,也需要“你我他”具备理性思维。这些年,我们遇到的大事不少,但都平稳度过。眼见一次次恐慌性囤货成了段子、交了“智商税”,为何下一次依然如是?根本还在于对形势缺乏科学判断。对于所置身的社会,包括物资供应、医疗水平、治理能力等方面,我们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于所经历的事件,包括严重程度、发展阶段、影响范围也要相信权威的信息。具体而言,究竟物资有无短缺、药品有无效用,朋友圈的帖子说了不算,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更不能信。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保持冷静。相信所在之城、相信身处之国,接收权威信息、作出理性判断,不信谣传谣、不添堵增负,就是在为战疫胜局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胡宇齐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