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新手机号却骚扰不断 我们该如何还二次号“清白”
http://www.CRNTT.com   2020-11-17 11:11:00


 
  为二次号解困之路还长

  面对“二次放号”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消费者作为享受通信服务的主体,享有知情权,在其办理号码入网协议时,运营商应明确告知号码是否为二次号。另一方面,如何针对二次号完善服务体系,比如全面清除老用户的信息、痕迹,与相关第三方联动解绑各种捆绑账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针对原号主绑定App然后弃用号码的问题,李海解释道,最初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户号码绑定第三方服务的问题,目前也没有有效机制来管理二者之间的捆绑关系。这种机制的建立显然超出技术范畴,而属于社会治理范围了。

  项立刚说:“理论上,消费者应在注销号码之后再弃用号码,注销要去通信运营商的线下营业厅,还要解绑手机号码所注册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账户,但是消费者通常采取的做法是直接扔掉手机卡;甚至有些人用手机号注册小额贷款后恶意弃号,这种情况实际上应该受到惩罚。但运营商没有办法对这类情况进行监管。”他建议,最为可行的办法还是通信运营商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公益组织,建立一个号码查询系统,实现数据互联融通,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查询号码是否还绑定其他应用,再决定是否购买或选择号码。

  当前,行业主管部门和通信企业已着手建立数据互通平台,协调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比如,工信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了码号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推出了“二次号查询服务”系统,以及部分商业机构建立了二次号付费解绑平台等。

  李海认为,“二次放号”仍旧是当下应对号码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要彻底解决二次号的问题,必须修改现行技术标准,改变号码的使用规则,“改变号码使用规则是有技术基础的。”他说,现有移动通信网络基本上都是基于IMS(IP多媒体子系统)架构,IMS标准允许类似邮箱地址的标识代替用户号码,这样就不存在号码的数量限制问题。不过实施这种方法还需要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共同努力。“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会被逐步解决。就如同现在我们可能只有朋友的微信号,而没有手机号码一样。”李海对此充满信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