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重新召回能团结大众审美的影视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1-01-30 10:58:03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据新华社报道,在水花、麦苗、马德宝等剧中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生活个体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话语,并经由他们看到文艺创作对历史的纵深感与社会结构深层部分的回应

  电视剧《山海情》收官时,相关话题再次冲上微博热搜。开播以来,这部电视剧已多次冲上热搜榜,大结局后豆瓣评分高居9.4分,超过了2020年的最高分电视剧《沉默的真相》(豆瓣9.2分)。《山海情》的热播也引发了有关文艺创作命题的全新讨论:不断形成的热度和口碑,正是来自青年观众的积极参与。可以说,被扶贫剧“圈粉”的青年观众,是《山海情》的最大收获,这一文艺现实不仅再次证明扶贫剧、年代剧并非天生与青年观众“绝缘”,也对近十年来主导着影视创作的市场原则提出了质疑。

  “观众的审美从未如此统一”

  在《山海情》的整个播放过程中,观众的弹幕经历了有趣的叙事变化,从被热依扎的演技“圈粉”,“给劲”的西北方言,到“心疼”马得福基层工作之不易、揪心马得宝种植蘑菇的成效,再到形成对“吊庄移民”历史的认识和对扶贫“闽宁模式”的认同,在优质剧情的引导下,观众完成了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深刻体认。作品经由观众的参与而兑现其核心价值;而青年观众充满活力的观看行为,则在评论区和弹幕区中打开了全新的对话空间,使主旋律作品能够像“爆款”类型剧一样不断“出圈”。

  在此意义上,《山海情》不仅完成了其“献礼”的创作使命,更对接了新时代主旋律创作主动与年轻人结合,把青年作为主体观众的新要求。有关主旋律创作,向来有一种迷思般的论调,认为其很难真正抵达年轻观众,尤其是乡村题材和年代剧,更难捕获城市青年学生这一文化消费和传播的核心群体。但在《山海情》等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视听呈现下,特定的题材、地域和年代,不仅没有成为阻隔青年观众的障碍,反呈现出全民参与、全网讨论的观剧景象。正如有《山海情》的评论提及的:观众的审美从未如此统一。

  凝聚全新的影视市场文化

  显然,精品化的影视创制是这些作品能够 “引流”观众的直接原因,但中国影视领域不断形成的全新市场文化,则是审美团结背后的深层动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