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利好多方
http://www.CRNTT.com   2021-04-13 06:15:18


  中评社北京4月13日电/近期,香港交易所迎来多家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继汽车之家敲响上市金钟,拉开今年中概股回归的序幕之后,百度、B站(哔哩哔哩)也陆续在港成功二次上市。4月6日,携程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开启回归之旅。中信证券此前发布展望报告称,未来3年或将有40余家中概股龙头集中回港。这意味着包括香港证券市场在内的多方将收获中概股回归的红利。

  何以中概股“回巢”纷纷选中港股?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加强对中概股监管产生“推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港股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加强金融创新迸发出足够的“拉力”。

  一边是“堵”——美国证券市场出于政治等复杂原因升级对中概股的限制。3月2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告称已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并征求公众意见。按照该法案要求,如果外国公司连续3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中概股面临的监管将遭遇更强不确定性。同时,法案中诸如要求公司披露其所在国政府持股比例等规定,显然有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倾向。

  另一边是“疏”——港交所不断清除制度障碍与壁垒,用更加开放的市场规则吸引优质企业。自2018年4月以来,港交所修订其上市规则,此前不能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均被允许在港上市,同时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也被认可。3月31日,香港联交所就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咨询市场意见,从政策方向看,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条件将被继续放宽。

  目前,大多数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如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属于新经济企业。这“疏”与“堵”之间,显示出香港证券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包容与渴求。

  事实上,对于中概股企业而言,赴港二次上市益处颇多。除规避被美股强制退市的风险外,首先,从上市便利程度看,在港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无需拆除原有的VIE架构(可变利益实体),可节约大量时间与资金成本;其次,二次上市可以满足公司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再次,相较于西方投资者,来自香港的投资者更容易看懂内地新经济企业,这种对于本土企业的偏好有助于其获得更高的估值和市值;此外,香港营商环境越来越趋于稳定,投资信心和资金逐渐增加;最后,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可使中概股企业获得几乎全天候的交易时间。

  与此同时,中概股回归港股,利好香港及内地投资者。中国诞生了许多优质的新经济企业,其主要消费者和消费市场都集中在中国。这些企业赴美上市后,由全球投资者共同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受制于投资美股难度较大,贡献了大量消费的我国普通投资者却基本上无缘投资和享受这波红利。在中概股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后,未来内地投资者或将通过港股通更便捷地投资新经济企业。

  对于香港证券市场而言,中概股的回归为港股多元化提供新的机遇,成为港股拥抱新经济企业、优化市场结构、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有力抓手。纵观港股近些年的构成,过去整个市场多以传统的金融、房地产股为主体,而如今新经济股的比例日渐增加。根据GICS行业分类数据,5年前恒生指数中“新经济”成分占比尚为16%,而目前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39%。

  如果把港股看作一方开放的“鱼塘”,把在港股上市的公司看作“鱼”,借用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的比喻,那么港交所是负责疏通进出水口的“管道工”。制度的建设与规则的修订让进出水管道得以疏通,而中概股的回归,则让不同种类的“鱼”融入“鱼塘”,让新经济股融入港股。

  总之,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为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再添动能,香港证券市场联通中国内地与世界的枢纽作用愈发凸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更加坚定。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原洋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