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临期食品走红折射消费理性
http://www.CRNTT.com   2021-05-20 08:46:16


  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据5月16日央视报道,以往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不少商家面临的难题,如今,这些临期食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在某电商品台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就有近万家,过去一年约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以年轻人为主。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按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元以上。如果简单抛弃,不仅是极大的浪费,也给安全处理带来挑战。

  临期食品是保质期临近,商家为了避免过期而低价处理的商品。便宜划算是很多年轻人选择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原因。这也体现了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的务实。

  提到消费,很多人会注重品质,而衡量品质又多参考价格。事实上,品质消费的核心并不是由价格支撑的,或者说价格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品质消费,是有着文化态度的消费。临期食品走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轻消费者有自己的主见,在消费上有自主判断和价值追求。

  反浪费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消费文化。对年轻人来说,认可并且身体力行反浪费,值得称道。反食品浪费法中特别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把临期食品一扔了之,显然不符合反浪费的初衷。

  当然,“临期”和“过期”仅一步之遥,要防止个别商家恶意销售过期商品,从而冲击食品安全。但这本是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成为诋毁临期食品的理由。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毛建国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