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新冠疫情挑战下的台湾公卫体系建设之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1-06-08 12:38:00


 
  从198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的公共卫生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从预防为主到医疗为主,加速了“医疗化”的过程。它最突出的例子是台湾卫生所功能的变化。

  卫生所是台湾公共卫生系统在基层的延伸,配备有医生、护士、保健员,对接居民,“展开卫生教育、预防、通报、调查等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以“预防胜于治疗”为指导思想。

  1980年,时任“台湾省主席”李登辉在视察长庚医院时,面对这所私人医院昂贵的高科技设备,想到公立的卫生所设备简陋,感叹“卫生所,不要也罢”。事实上,以预防工作为主的卫生所有自身特有的使命,并不需要那么多昂贵的高科技设备。台湾当局开始以提振民众对基层卫生系统的信心为名义,在卫生所的基础上建立群体医疗中心。

  群医中心的功能相当于诊所和药房,它不是防治机构,而是医疗机构。台湾当局一次性投资180万新台币,然后不再继续拨款,要求群医中心“自负盈亏”。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的收入来自于医疗服务产生的利润,他们更有动力从事医疗而不是预防性工作。

  政府功能从防治传染病、慢性病的领域退出后,这些工作成了“个人的责任”,需要民众自己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而不是“以社会的力量,全民共同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如果某些民众形成“不良生活习惯”,政府、社会、集体不能去过问。他们如果健康受到损害,需要向医疗机构求助,还能为医疗机构带来业务和收入。

  五、台湾公共卫生体系“市场化”和“医疗化”的影响

  完全没有“市场化”成分的医疗体系,在当今世界是很罕见的。中国大陆的公共卫生体系也有市场化的机构参与,然而大陆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这说明“市场化”和“医疗化”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执政当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卫生工作,卫生部门如何处理这项工作的细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