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全面降准≠货币政策转向
http://www.CRNTT.com   2021-07-17 09:25:44


  中评社北京7月17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6月以及2021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社融增量3.67万亿元,均超市场预期。展望下半年,伴随着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银行提供更多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预计下半年金融将对实体经济形成更大力度的支持。

  中国经济网发表专栏作者乔瑞庆文章表示,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同比多增3086亿元;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5万亿元,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比5月多0.62万亿。这些数据一方面意味着银行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意愿强烈,另一方面意味着企业融资需求也很强劲。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客观上需要释放更多流动性,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毋庸置疑,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银行提供更多长期稳定资金,正是在有针对性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是一次全面降准。对市场而言超乎预期,力度的确很大。降准是一种释放长期流动性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增强银行资金实力来提升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包括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两种方式。中国执行的是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较为谨慎,以确保正确引导市场预期。2014年以来,央行降准时多是采用定向降准来释放流动性,以更好地实现结构性货币政策目标。此次央行采取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呢?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

  文章指出,采取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可以一次性释放较多流动性以缓解银行流动性紧张,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对大中小型银行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形成更有力度的激励。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国家实施“降准”的前提很明确,即“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意味着流动性不会大放大收,依然会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显示出很强的货币政策定力,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变,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不会变。降准更多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优化流动性结构,体现的是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降准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准让银行拥有更多资金发放贷款,但要确保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还需要配套结构性政策措施,着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要对银行发放贷款加强监管,控制资金流向,严防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吹高资产价格,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