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近日,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在长沙召开,主题为“专精特新 成就未来”。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线致辞,提出“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红网发表时评人都大伟文章表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可以分别理解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两大金融市场。两大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货币市场的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而资本市场的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现实中则通常在三五年以上。因此,前者多适用于企业的短期资金流动,而后者多适用于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两大市场各有分工。
然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现实的企业融资中各自占比却是不均衡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G20国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比重大多集中在70%以上,而中国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比重则相对要小。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还是货币市场——也就是银行贷款。中小企业承担的不确定性风险往往高于大企业,因此,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基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征信评估,一般会选择发放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
文章指出,这种做法确实符合货币市场回避风险的属性,但问题在于:中小企业如果上马了持续数年的长期项目,需要资金长达数年的持续注入,那么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明显就不够用了。短期贷款到期后,必须立即续上下一笔短期贷款,这就是所谓的“短借长用”现象。这种做法理论上确实没什么问题,但自去年起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昭示了一个沉痛的事实:突然性灾难的发生,往往会无限增大“续贷”的难度,从而让“短借长用”企业的资金链瞬时断裂。这就是疫情之下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的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防止包括疫情在内的突发性灾难对企业短期信贷的不利影响,完善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就变得势在必行。资本市场往往给企业诸如为期三五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至少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两个好处: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放心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上马周期长的项目,并凭借从资本市场获得的充足的现金流来支持项目运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凭借这种长期稳健的资金抵御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外来风险。无论哪一个方面,其实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短借长用”现象,使得中小企业“有粮在手,心中不慌”。
文章指出,实际上,随着近年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有效融资的利好政策。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资本市场要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未来会在资本市场享受到更多的融资便利。而从资本市场本身的建设来看,正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本月的通报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市场目前正在进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正朝着日臻完善的方向逐步推进。
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中小企业曾经长期存在的因“融资难、融资贵”而导致的“短借长用”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我们期待着更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芝麻开花节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