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于9月份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7月份已批准立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份已正式投入运行。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升级改造有关工作也已启动。
强化人才技术支撑,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此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介绍,此次在全国普查的基础上,将青藏高原作为重点,填补了前两次资源调查的空白。国家层面派出200多位专家深入青藏高原区域,对每一个新发现的资源,层层把好现场审核验收关和实验室比对确认关,从基因上对初步判定的新资源进行最后判定。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介绍,今年是我国首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有利于加快摸清水产种质资源家底和发展变化趋势,开展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新的优异资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设立了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加强各地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
孙好勤介绍,为了确保资源普查结果更高效、更可靠、更精准,一方面强化专业人才支撑,集中了种质资源、植物分类、生物育种、信息化等多领域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制定了普查技术路线和专业技术规范,确保资源普查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了资源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和监督,大大提高普查效率。同时,促进多项技术融合。利用生态环境技术,明确优异种质资源的地理生态分布,利用生理和遗传技术,实现对新收集资源的活力检测和比对查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性和遗传的多样性。
国家种质资源库是确保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其中,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库于2019年2月开工建设,今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会上介绍,新库有3个特点:一是容量大,总容量达到150万份,可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备,覆盖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三是技术先进,保存全过程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达50年,目前在全球是最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