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敌化建构下 两岸无和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00:09:59


 
  近些年来,一方面,随着两岸民众的互动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差异性因素难以掩饰,成为引发“恶评”甚至导致冲突的重要渊薮;另一方面,两岸“政府”层面的外交博弈无可避免地外溢到体育、文艺等传统与政治不相干的领域,屡屡酿成“文化冲突事件”,这些事件诸如2006年世界青少年运动会“抢旗风波”、2009年高雄世运会旗帜事件、2010年东京电影节大陆退赛事件、2013年“张悬事件”、2016年“周子瑜事件”、各种封杀涉独台湾艺人事件、2017年《英雄联盟》洲际系列赛事件、2018年“刘乐妍风波”、2018年“九二面包风波”,以及2019年第55届金马奖傅榆涉独事件……,这些“文化艺术”领域互动的泛政治化操作,在资讯畅达的台湾,所有这些方面均是新闻炒作的极佳素材,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会被利用,平面媒体会连篇累牍的结合新闻发表耸动的评论,电视节目除了滚动播出的新闻画面,再配上一些名嘴、政客跑出来“带风向”,而社交媒体更是将文字、图画、音视频符号运用到极致,更多的煽动言论、耸动新闻随处可见,恶毒的言论会迅速颠覆舆论场,掀起双方“骂战”,极度恶化两岸民众感情,强化两岸民间对立气氛,每每引发台湾人的集体屈辱感〔22〕。彼此充满不信任,敌意如影随形,戾气无所不在,交锋自然难免。

  三、坚持“敌化”建构,两岸无和平

  从两岸博弈的过往可以看出,马英九执政八年,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成功建构起了“互帮、互助”的“康德文化”,两岸关系是一种“朋友”关系,双方搁置争议,互释善意,互动热络,充满两岸一家亲的气氛,也因此达成很多协议,收获不少成果。然而由于积怨太深,两岸互动的基本模式,无论是两蒋时期两岸之“正统”之争,还是李、扁、蔡时期两岸之“统独”之争,不外乎是互相丑化、互相恐吓、互相叫嚣、互相竞争,这样一种“对抗、互撕”的模式,建构的必然是“霍布斯文化”,是一种敌对的关系。毋庸讳言,“台独”和反“台独”是两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而对立性和对抗性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建构下,以负面形象为主色调的“大陆形象”在台湾民众的心中扎下根来,挥之不去。这些负面形象是多棱复合体,首先,大陆政府是“不友好”形象,再加上台湾媒体习惯于将“中共政权”误指为“极权政权”和“贪腐”;而对“一国两制”又素无好感,认同“一国两制”的比例微乎其微;而他们眼中的大陆民众,更是素质低下的形象……。

  两岸是要走向对抗互撕,还是走向互帮互助,是选择“霍布斯文化”还是选择“康德文化”,建构一种“敌对关系”还是建构一种“朋友关系”,关键就是要看是否承认“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关键是否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一再证明,是否承认“一中框架”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是否顺利的关键。否认“九二共识”,主张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就是对两岸现实的挑战,敌对关系为特征的“霍布斯文化”也就成为两岸关系的常态,两岸的和平也就无从谈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