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网评: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发展势在必行
http://www.CRNTT.com   2022-03-15 16:45:54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电/网评: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发展势在必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董圣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得以大幅压减,校外学科培训秩序得到大力整治。特别是各地落实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定,在切实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全面推出学校“5+2”课后服务的同时,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时段、收费价格和广告行为等实施了严格管理,这使得广大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的频次和强度明显降低,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也得到了有效减轻。

  与此同时,受需求拉动和利益驱动,近期市场上各种体育、艺术和科技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迅速崛起。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共有37万家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而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以上两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9%。客观地说,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此类培训机构如果能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并始终秉承社会公益属性,其对满足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当前一些地方尚未完全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许可审批和行政监管范畴,加上受各路逐利资本的驱使,该类培训市场不同程度存在野蛮生长和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了诸如虚假宣传、哄抬价格、违规收费、偷漏税收乃至以非学科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等一系列失范行为。特别是2022年寒假期间,在一些地方明确将体育和美育列入中考科目后,体育、美育类培训需求空前高涨,引发该类培训市场火速升温,导致体育、美育等非学科类培训出现了“应试化”倾向。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售卖焦虑、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并违规收取超期培训费用,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从而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强烈诟病,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为此,今年1月30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规范收费行为实施全面排查,并将根据违规情况加以严肃处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