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粮蔬混搭”,一亩掰成两亩种
http://www.CRNTT.com   2022-03-20 16:04:43


  中评社北京3月20日电/据光明网评论,“突突突……”3月12日上午10时,张天学的农资库里,加满油的4辆拖拉机先后启动,带着播种机、施肥耧和两车种子、肥料,开往春天的田野。

  拌种子、调垄距,张天学一步跨进驾驶室,拖拉机在刚刚解冻的土地上匀速行进。犁铧划过,休眠一冬的土地睁开惺忪的睡眼。

  “今年种350亩小麦,一台机子一天100多亩,两天就播完了,快着呢。”喘口气的间歇,张天学笑着拍打身上的土。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地里种什么、种多少,张天学是个“风向标”。这几年,他流转了1200亩耕地,种植玉米、小麦和西红柿,每年土里“刨金”60多万元。

  贺兰县是宁夏平原上的种植大县,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然而,玉米因生长周期长,一年只能种一茬,三分之一时间土地都在“躺平”,导致耕地利用率低、农民综合收益少。

  如何既稳粮食生产又保农民增收?银川市提出“头茬小麦二茬菜”“头茬粮食二茬草”等“粮菜”“粮饲”“粮油”麦后复种模式。以“粮菜”复种为例,头茬小麦虽然收益少,但收割早,二茬秋菜在临冬前完全能够成熟,每亩产值至少2000元,一亩地收益较种植一茬玉米多收1000元以上。

  秋后复种,听起来很美,可到下种时,农民的顾虑却有一箩筐。“小麦受气候影响大,遇上极端天气,可真就应了老辈儿的话,‘种在人,收在天’喽”“咱也没种过菜,万一赔钱了咋办”……说到底,还是没见到实打实的效益。

  今年刚翻过年,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兵就召集14个村组长开会,动员大家带头实施粮菜“混搭”、秋后复种。周玉兵开门见山:“开春种小麦,政府一亩地补100块。麦后种菜,不光派技术员指导,收菜的时候还有最低协议价。不想自己种的话,还能流转给南方的蔬菜商。”

  一席话后,村组长议论纷纷,有的动了心,也有人观望。见状,周玉兵一个电话叫来了种植大户张天学和蔡斌“现身说法”。

  “就拿大白菜来说,一亩地产量1万斤,保底价一斤两毛五,一亩地能卖两千多呢!西兰花一斤三四块,一亩地两千斤,这就七八千了。咋不能种?”张天学点开手机上的计算器一笔一笔算起了账。

  蔡斌的账本更诱人:“去年,我种了100多亩小麦,秋后二茬全部复种甘蓝,陕西、甘肃的老板直接到地头上来收,一斤一块三,一亩地8000斤,除去成本,净利润六七千。光这一茬就挣了60万元!”

  这一算,村民刘卫坐不住了,当场决定自家20多亩地头茬就种小麦了。还有10多户农民也加入麦后复种菜。张天学等几个种植大户拍着胸脯:“机械设备不是问题,临近的永宁已经建成了蔬菜加工企业。这样种,大伙儿就把心放肚子里。”

  这段时间,农民积蓄一冬的能量在土地上尽情释放。今年,银川市小麦一地两茬生产经营主体将超过50家,麦后复种面积15万亩。除春小麦种植补贴外,银川市还对区外调入春小麦种子的企业给予各20万元本级财政资金奖励,加大对小麦等粮食生产投入资金补贴力度,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