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重视古籍,让民族记忆生动起来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09:24:45


 

  张亿如实相告,说自己读博士三年级。那位馆员摇摇头,无奈地说,在博士毕业之前,他恐怕是借不到那部书了。原来,那部古籍插有不少前人写的签条,为了防止这些具有文献价值的签条被移动位置,图书馆只有将其整理后才能对外借阅。至于何时才能开始整理,谁都说不好。

  张亿的遭遇并非个例。由于尚待整理、尚未修复等原因,很多古籍深藏于书库之中,无法被利用。也有一些藏书机构为了保护古籍,给借阅设置了重重门槛。求书而不得,困扰着很多学人。而作为爱书之人,学人也有共识:“只有把古籍保护好了,才能谈利用。不能让作为文物的古籍毁在我们的手中。”

  事实上,近些年古籍保护的脚步正在加快。仅从修复队伍来看,十几年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一度不足百人,如今,这个数字已增至千人以上。

  79岁的赵嘉福做了一辈子古籍修复,8年前获聘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疫情前,他每周都要跨越大半个上海,赶到复旦大学传授“海派”修复技艺。

  “我们的课下午1点30分才开始,赵老师每次都是12点30分就到了,提前一个小时给我们‘开小灶’。”该学院硕士研究生蒋明理说,传统古籍修复大多以师徒口耳相传的方法传承,在赵老师这样的修复专家身上,他学到了纯正的技艺,也渐渐理解了工匠精神,“我们的课程还包括微生物检测、纸张脱酸、光照实验等内容,这项传统技艺在‘守正’的同时,也一直在‘创新’。”

  在成都,几位退休图书馆人创办了非营利机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他们修复古籍,也办古籍修复培训班。培训班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出租车司机,有餐厅服务员,有销售经理。如果考核合格,学员就可以变为职员,留在中心工作。十多年来,该中心已为200余家古籍公藏单位修复古籍善本、碑帖拓片、档案等2万多册(件)。

  政府持续投入,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古籍修复为大众利用古籍奠定了“物质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