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创新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智能化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2-05-11 09:56:44


 

  一是建设智慧化古籍存藏空间。对古籍库房、阅览室、展厅、展柜等进行改造,配备智能保护装具及系统设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射频识别等技术,对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紫外线强度等环境数据,家具装具及有关设施设备状态数据,消防安防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运维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动态监测,实现设备与设备、数据与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古籍存藏环境的精细管理、动态调控、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提供智能高效的支撑和保障。此项工作可优先在技术能力较强、业务基础较好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试行建设,待技术方案较为成熟、实践应用效果较好后再逐步推广,最终可考虑在国家层面形成全国古籍存藏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

  二是研发古籍智能保护修复技术与专用设备。深入开展现代智能技术在古籍残损病害预防、分析、诊断及辅助修复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推进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古籍纸张酸碱度、色度、纤维强度等进行无损勘察、自动监测,精准捕捉其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古籍酸化、老化、霉蚀等劣变动态,实现为古籍“治未病”;积极研发古籍病害智能识别系统,探索应用计算机视觉及现代检测手段量化古籍残损病害数据,并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对古籍病害机理进行智能分析,为有针对性的古籍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支持和辅助。国家可考虑对该领域技术攻关给予专项支持。

  三是建设全国古籍大数据平台。在继续加快推进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全国古籍资源统一检索发现系统,汇聚、整合各类古籍文献的存藏流转、版本沿革、出版再造、数字化整理加工等信息,支持对全国古籍资源的一站式关联检索和精准定位,实现古籍数字资源一键直达。加强古籍文本识别、自动标点、智能翻译等关键技术、工具、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推动古籍数字化文本的批量结构化加工。推进语义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古籍文献智能标引、深度知识挖掘和专题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实践应用。运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开发人工智能辅助鉴定、版本识别、考证分析等功能。基于大数据技术打造用户精准画像,为面向用户多元个性需求的古籍知识服务提供支持。该平台及其数据应支持向社会开放,既可实现与国家文化大数据等各类数据平台的无缝连接与数据共享,又可支持社会公众根据应用场景对该平台数据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充分发掘数据价值。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