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重视古籍,让民族记忆生动起来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09:24:45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4月19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正值暮春时节,趁着假日,北京机械工程师冯臻带着10岁的女儿来到郊外,微风拂过漫山遍野的二月兰,溪水淙淙,他们不禁吟出这样的句子:“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吟诵经典,是父女二人共同的爱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剑坐在书房里,再次细抚清人徐敦仁的日记手稿:“漫言三峡皆奇险,亦有平漪百里余。沙软客行江底路,日斜人钓石中鱼。”2021年,他将这部日记整理出版,让更多人能从这个小人物的记述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四川成都“95后”摄影师陈馨,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着《山海经》主题的摄影作品。五年来,她研读典籍、绘制手稿、设计服装,通过自己的镜头,把《山海经》描绘的神兽逐一再现,她的故事一度登上热搜。

  古籍,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民族的记忆,真实而清晰。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体而生动。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古籍”这个关键词高频亮相,呼应的是学人的吁求,关注的是民众的期待,承担起的是时代的使命。

  更妥善的保护,更便捷的利用

  “你现在读几年级?”

  一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张亿到一家图书馆的古籍部借阅古籍,馆员却劈头问了这么一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