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深化配套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22-06-02 08:30:55


  中评社北京6月2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专家陈剑文章表示,当下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县域人口流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3.89%,较之2010年六普时期的49.68%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有1507个区县(占中国全部2896个区县的52%)人口在减少。这说明,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在提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同时县域人口逐步减少。

  县域人口流失与县城缺乏吸引力密切相关。县城缺乏吸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县域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县城产业不发达,配套设施不健全,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缺乏,县级财政权力与责任不匹配,等等。例如,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工作岗位、才有人口集聚。但产业发展需要产业配套,很多县城的产业平台功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升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冲抵了县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低的优势。在此情况下,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就十分必要。再比如,县域人口流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特别是县级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县级财政几乎是空白,必然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县级政府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缺少能够提供的优质公共资源,必然导致县域人口流失。

  文章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升县域吸引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县城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现象是两率,即户籍人口增长率与常住人口增长率差距持续增大。2020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4.38%,较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相差近20个百分点。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两率差距不断缩小。从实施结果来看,“十三五”期间两率差距并未缩小,并且在不断扩大。

  两率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农民落户意愿较高,但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放开,仍然保留诸多限制要求。而加快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城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两率差距。

  《意见》提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此外,《意见》提出,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这包括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上述举措如果能够得到切实落实,将无疑会增大县城的吸引力,进而推动中国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