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探寻思政“金课”的密码
http://www.CRNTT.com   2022-06-03 09:04:03


 

  在课堂上发问的董佳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主任。他讲授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从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关键人物、重要转折、历史意义等宏观内容,到范长江《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等珍贵史料,带领学生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课程进入尾声,董佳向同学们抛出思考题:“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理解和学习长征精神?”他在黑板上写下有力的6个大字——“小我”“大我”“无我”,希望同学们“以红军奋斗精神助力‘小我’的成长,以担当精神铸就‘大我’,以奉献精神追求‘无我’”。同学们表示,要像红军肩负革命火种那样,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师生感言:

  授课组宋学勤教授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课题,要及时梳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攻关,讲好课堂‘必答题’。”

  授课组齐鹏飞教授说:“善于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才能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本科生胡湘文说:“课程的学习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在课堂上,老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让我们得到启迪、增添定力。”

  记者观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的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成为“金课”,源于教研团队始终坚持开展横向与纵向双视角的历史教育,将“教学重难点”同“学生关注点”紧密结合,不仅讲清楚历史,也讲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想道德与法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课程特点: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为此,课程教研部通过“研学考察”与“访谈课堂”的方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育人水平。“研学考察”中,组织学生结成小组,主动选课题、真调研、共学习,让课程“活起来”。“访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热点,让课程“新起来”。

  课堂实录:

  “同学们好,在这门课上,大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今天这堂课我想从这本被誉为共产党人‘真经’的《共产党宣言》讲起,和大家谈一谈马克思主义信仰。”

  张智副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的主任,他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从源头处体会科学真理的魅力与品格。讲台上,张智细细讲解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深意,适时地落脚于中华大地革命与改革的历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课堂最后,张智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过30年,也就是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张智借此鼓励同学们,“这个‘实际行动’是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伟大时刻’将是你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最好答卷!”同学们表示,要认真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师生感言:

  授课组王易教授说,思政课关乎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关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思政课老师讲授的是心灵的学问,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

  授课组张智副教授说:“这门课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的行动自觉,这种力量和自觉来自科学真理、来自百年党史、来自伟大实践、来自人民群众。我们要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的理念,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孟成说:“不拘一格、别出心裁,是我对这门课的体验。我在思想的交流中感受到,科学信仰的确立不是那么简单的,而是一个理性思考、包容开放、审慎抉择、行而致远的过程。”

  记者观察: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修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做实做好,对当代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