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八成互联网电视系统存非法采集用户数据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17:06:19


  中评社北京6月17日电/据人民网报导,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消息,中国信通院联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近日发布的《OTT终端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电视用户数10.83亿户。在对多款互联网电视产品开展安全评测中,80%的电视系统存在用户数据被非法采集共享的问题。

  OTT是“OverTheTop”的缩写,是指越过运营商,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OTT终端,国内一般指的就是互联网电视。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互联网电视用户数10.83亿户,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达到71亿,互联网音频年度付费用户15亿,短视频上传用户超过7亿,OTT集成服务业务收入78.02亿元,同比增长9.73%。据有关机构预测,到 2023年中国OTT大屏相关的业务与带动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20亿左右。

  《研究报告》指出,OTT终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如漏洞修补不及时、控制模块越权操控、语音控制内容被篡改、应用软件/SDK过度索取权限、用户数据被非法采集共享、直接采集共享MAC等不可变更设备标识等。

  特别是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方面,互联网电视上APP和第三方SDK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流量欺诈方面,OTT领域虚假作弊流量比例较高,榨取广告市场预算,威胁家庭用户的安全;内容方面,内容盗版侵权,二创、搬运等软盗版行为突出,影响视频付费市场发展;投屏安全方面,投屏更加便捷但也存在泄漏用户隐私的风险。

  在互联网电视安全检测与分析方面,《研究报告》指出,对多款互联网电视产品开展安全评测,包括6个方面66项,测试表明75%的被测电视操作系统存在已知安全漏洞;80%存在调试接口防护问题;应用安装、语音控制模块普遍存在安全隐患;60%的预装APP存在违规采集共享MAC地址等用户信息的问题;80%电视系统的内置SDK、预装应用存在未获得用户同意向第三方共享用户敏感数据的问题;APP隐私政策普遍存在内容展示不完善等问题。

  《研究报告》介绍,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电视安全管理动作频频。法规层面,国内颁布《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条例和部门规章,明确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要求;行业自律方面,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牵头发布《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服务规范》,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和互联网电视工作委员推出《互联网电视应用商店(应用)管理规范》等行业规范;产业生态方面,电视终端与互联网公司安全团队跨行业合作,共建安全生态系统;检测认证方面,企业积极参加TAG流量反欺诈认证项目,帮助中国市场消除流量作弊风险。

  《研究报告》建议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全链条监管;加快制定技术标准,解决行业痛点难点;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进安全检测认证,加强平台审核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等方面多管齐下,统筹发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