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罗福林:文学有助于消除中美之间的壁垒
http://www.CRNTT.com   2022-07-04 12:00:49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据参考消息网报道,20世纪70年代,还是个小男孩的查尔斯·A·罗福林经常跟随喜欢做创意菜品的母亲,到家乡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一个亚洲市场,寻找做中国菜的原料。

  “一进门,鱼干或其他辛辣香料的强烈气味就扑鼻而来,太吸引人了。”目前担任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东亚语言、文学与文化系主任的罗福林说。

  在亚洲超市和中国餐馆的美好体验激发了罗福林的兴趣,在明尼苏达大学读大二时,他决定学习中文。如今,这位55岁的教授已经把研究、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自己“心仪的事业”。

  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国际

  20多年前,罗福林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中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幷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罗福林说,当时的教学内容幷不难选,“可供选择的重要作家与作品相当有限”。这些作家包括鲁迅、茅盾、曹禺和巴金,大多是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评论家走上了国际舞台。他说,2012年10月,小说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于一体”。

  “很多中国名家被译介到英语世界,让我有些应接不暇。”他说,“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一再减少百年前早期主要作家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同样引起罗福林的关注,特别是作家刘慈欣的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nextpage>

  “中国的科幻小说不仅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也风靡全世界。”他说,“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其他文学运动或流派相比,这些科幻小说更引人入胜,也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所以,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这类小说。”

  罗福林指出,现代中国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发轫于接纳与翻译西方科幻小说”,鲁迅、林纾和许多20世纪早期的中国著名作家都翻译过西方科幻小说。

  “如今,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真是很了不起。”他说,“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

  罗福林说,在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洪涛教授共同为2016年出版的新书《河边:七部当代中国中篇小说》筛选作品时,他们要寻找反映当下中国的作品,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中的当代经验。

  “我们想展示中国日常生活的风貌,不想掺杂太多离奇或者杜撰的内容。”罗福林说。然而,他补充道,美国读者在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时,往往寻找的是对社会“某种问题的某种批评”。

  罗福林相信,他们收录的中国文学作品将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幷了解这一快速转型的亚洲强国更为复杂而多样的现实情况。

  “文学所做的,就是重塑中国视角中的主观体验。”他说。<nextpage>

  “当创作质量极佳的时候,文学也可能超越当下,表达某些关于中国、世界或人类的深刻主题,这些是我们在媒体报道中无法得到的。”他说。

  “人们不需局限于阅读当代作家的作品。对上个世纪和更早几个世纪的了解越多,你越能看懂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变化。”

  中国科幻小说势头强劲

  罗福林一直在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因为“在数字文化和视觉文化冲击下,文字正逐渐被边缘化”。他的中国文学课程也不例外。

  “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学生们不再有阅读大量文学作品的需求。”他说,“我们必须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引入具体而丰富的语言与文本中。”

  提及学生阅读中篇小说集《河边》的感受时,他说:“美国学生对中国了解有限,他们很难把故事中人物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联系起来。”

  “除了了解作家或中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处事原则外,文学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共有的人性达成共识。”他说,“在语言与社交媒体日益让人类割裂、疏远的世界中,这一点尤其重要。”

  “不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更有可能视其他文化为异质与不可理解的存在。但文学提醒我们,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壁垒背后,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都会打情骂俏、操办父母的丧事、偷自行车、感冒、争风吃醋,或者担心照镜子时自己看起来太老了。”他说。<nextpage>

  “我们可以与这些事物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在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时会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当你能看到这种共性时,就不太可能用刻板印象和偏见对待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这有助于减少仇恨和暴力。”

  他表示,中国的科幻小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在数字文化中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当下的科幻小说开启了影视化进程,《流浪地球》大获成功就是例证。

  他表示,刘慈欣的小说世界,例如《三体》中的世界,指向了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了读者更深的思考。同样,对于《三国演义》这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14世纪历史小说,玩家们可以在游戏里体验书中的世界,它也会和其他小说一样被改编成同人小说。

  “我不知道同人小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导读者重读原创文学经典,但我们可以探索各种可能性。”他说,“这样做的初衷是让阅读主体沉浸式体验中国历史,借此了解中国社会中大众的价值观念,而不是简单地解释它。”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