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黄靖:安倍之后,日本会更依赖美国?
http://www.CRNTT.com   2022-07-20 10:04:24


  中评社北京7月20日电/据环球时报报导,日本政府日前决定在今年秋天为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仅为前首相吉田茂一人举行过“国葬”。由此能看出,安倍晋三对日本政治的重要性。那么,失去安倍将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白安倍代表的政治力量及其主张的源流。

  二战后,吉田茂于1948年10月再次出任日本首相。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署,吉田实施了一条专注经济发展、在防务与外交上向美国“一面倒”的“繁荣路线”,这被称为“吉田主义”发展战略,成为自民党的“保守本流”。

  1957年2月,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在美国的扶持下出任日本首相。岸信介上台后,立即推动“自立路线”——走出“战败阴影”,恢复日本为“正常国家”。但在冷战形势下,日本不可能脱离美国的护佑。因此,岸信介采取了一条回曲路线:首先修订“一面倒”的安保条约,提高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自主”。这样做似乎与美国利益相悖,但由于岸信介坚定的反共立场及其与美国政府的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美国必须将日本扶持为自己在亚太的“战略基石”。因此,美国配合岸信介,重修了《美日安保条约》。在新安保条约中,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防务和外交方面)有了显着提高,但同时更加与美国绑定。岸信介的“自立路线”也成为日本政治中的“保守旁流”。

  此后,“保守本流”和 “保守旁流”相辅相成:注重经济的“繁荣路线”因绑定美国的“自立路线”而获得美国的大力扶持,使得日本经济在上世纪60-80年代快速发展,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的快速崛起却遭到了其“最重要盟友”美国的无情打压。美国利用自己在同盟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强力阻止日元国际化,另一方面逼迫日本接受了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协议。以1986年的“广场协议”为转折点,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进入21世纪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成为亚太乃至世界经济的引擎;同时,一极独霸的世界格局也开始向一霸多极转变。在此形势下,美国已经从日本经济的扶持者变为竞争者——“繁荣路线”的一个重要条件已然不在;而美国对日本的索取——尤其是在反恐和维护亚太霸权方面——却不断加码,使得“绑定美国”的代价越来越大。昔日相辅相成的“保守本流”和“保守旁流”现在变得互相矛盾:要恢复经济繁荣,就必须同美国竞争,但“绑定美国”却成为日本与美国竞争的桎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