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谜一样的《美国派》,仍捉住今天的脉搏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18:32:54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据澎湃新闻报导

  时间总是循环前行。歌舞升平时,人们抬起头,恨不能登上火星和月球。承受萧条、动荡、撕裂、抗议的痛苦时,一些特定的人和他们的思想会惯例般被想起。唐·麦克林(Don McLean)的《美国派》(American Pie)诞生于五十年前的相似时光——音乐已死,甜心再见,摇滚贴上肥膘,魔鬼开心得大笑。

  这首歌太著名,历经多次翻唱(麦当娜、加斯·布鲁克斯、邦·乔维、约翰·梅尔、林子祥、叶倩文、张国荣……),到今天还时不时地出现(最近一次大概是《怪奇物语》)。它纷繁的意象和典故历久弥新,一不小心,仍会撞见相似的情景。新闻照片里坐在波河乾燥河床上的意大利女孩,和歌中干涸堤岸上喝威士忌与黑麦酒的老头子们何其相似。气候变化和岁月流逝都一样令人伤感。孩子尖叫、恋人哭泣、诗人作梦,五十年前的这些场景本已远离,却又逼近。

  在一部新纪录片《音乐死去的那一天》(The Day the Music Died)里,唐·麦克林开口回答了一些长久的疑问。《美国派》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简单如童谣的旋律,舀起了当时美国社会对自身的怀疑与不安。纪录片作者斯宾塞·普鲁弗(Spencer Proffer)说他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是因为“它与当时的时代对话,也一样能捉住今天的脉搏”。

  很巧,另一部关于一首歌的纪录片也刚刚上映。《哈利路亚:莱纳德·科恩,一趟旅行,一首歌》(Hallelujah:Leonard Cohen, A Journey, A Song)沿着《哈利路亚》穿过时间的河流,追问它为什么隽永,多棱镜折射出哪些人类隐秘的心理。《哈利路亚》和《美国派》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两首歌的歌词都无穷无尽,歌曲可能到达的长度远超录音室版本。歌手在现场随心所欲地更换歌词内容,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场他们会怎么唱。不过在斯宾塞·普鲁弗看来,两首歌的本质有所不同。“《哈利路亚》是灵魂的学习,《美国派》是社会学研究。”

  送报小子唐·麦克林哼着旋律写歌时就很清楚,《美国派》将会是一首谜一样的歌曲。它持久魅力的一部分来自作者本人的缄默。1971年歌曲发表后,它持续几周占领多国的单曲排行榜首位。自那时起,不知有多少人猜测过每句句子的所指和深层含义。记者们锲而不舍地向麦克林求证,他始终拒绝回答。除了清晰响亮的开头,麦克林在写词时有意模糊指代的对象和事件,为听歌人最大程度地保留想象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