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7日电/据环球时报报道,在过去几十年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和她的几位前任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塑造了良好的中德关系,德国也常常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扮演“建设性中间人”的角色,发挥着促进各方沟通的作用,也实现了自身利益。
但近来给人的印象是,德国在改变其对华关系的传统。例如德国外长频频对华出言不逊,其访日时宣称要与日本共同应对“中国威胁”。多年来习惯于中德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分析者,开始担忧中德关系将出现动荡。德国现政府执意推行价值观外交,或将使其失去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建设性中间人”的角色。
尽管自德国现政府执政(特别是绿党执掌德外交部)后,中德关系出现了政策表述的波动,笔者仍然认为,两国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实际的重大震荡和倒退可能性不大。德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有利于中德关系发展,也符合其自身利益,德国对此不会轻易放弃。得出这一看法,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首先,是价值观问题。长期而言,德国本届政府由绿党主导的价值观外交难以持久。从历史大背景看,价值观外交是中世纪宗教圣战和冷战意识形态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的现代版延续,后者已被历史验证具有损人不利己的破坏性和把现实利益装扮在道义外衣下的虚伪性和侵略性。价值观外交也终究藏不住对利益活生生的追求。
德国已故著名学者汉斯佩特·施瓦茨曾在波恩向笔者表示,20世纪意识形态冲突给人类带来了重大危机,其根源是美苏两大意识形态对立集团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保持清醒的德国学者认为,当年毫无外交主权的德国跟随美国对付苏联也是抵御来自华约集团的安全威胁。但当前美中矛盾不同于当年的美苏争霸,“美国越来越力不从心,变得易怒和有进攻性,而中国越来越自信,德国和欧洲要避免夹在中美之间”(德国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哈克语)。有洞察力的德国学者已经看到,美国更大的问题是正在失去道德的力量,其民主制度面临空前危机,难以担当西方“价值联盟”领袖的角色,在全球推行价值观外交缺乏说服力。这将令德国价值观外交的信奉者遭遇挫折。
即便是民主、自由和法治本身,也不是德国或欧美个别国家的专利,而是任何一个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政府的执政价值追求,是各国的共同价值。割裂自身价值和共同价值、自身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外交是走不通的,很难长久。再者,不计成本的价值观外交很昂贵。近来德方有政府和学术界人士呼吁,德国外交应关注德国自身的利益,不能把账单最终转嫁给德国民众。当前能源危机就是德国价值观外交实践的直接后果,而为此埋单的是德国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