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目前尚未结束,但比重却在下降,应引起警惕。“不能盲目跟西方一样,为了降碳而去工业化。”桂卫华提醒,实现“双碳”目标,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碳排放大幅减少,但造成的结果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引发经济危机。近年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以占据全球制造业新的制高点。尽管目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多一点,看似不高,但“这幷非意味着美国不要工业了,而是转移了,向全球转移”。
在桂卫华看来,我国是世界上工业品种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仍要保持这个优势。“制造业不能再下降了,这牵涉到供应链安全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减排不是减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桂卫华坦言,要在保持制造业稳定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我们的降碳任务比西方国家艰巨”。
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不能过早地“去工业化”,那就只能提高工业的效率,即用最少的碳排放实现最高的生产力。
我国工业效率如何?且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92万亿元,但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27.59亿吨,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77%;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为1.02吨标煤/万元,是美国2016年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2.7吨标煤/万美元的两倍多。
可见,可提升的空间很大。但,如何实现?
“大量用新技术,大量走创新之路。”桂卫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