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如何看待“地摊经济”再升温
http://www.CRNTT.com   2022-09-29 10:18:06


  中评社北京9月29日电/据农民日报报导,近日,“地摊经济”再度成为热词,跃入公众眼帘。9月22日,上海发布20年来首次进行全面修改的新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不再要求全面禁止“路边摊”,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这在各大城市出台的市容管理条例中还属于首次。“上海摊”“已经开始馋了”“走,摆摊去”……网友纷纷跟帖评论,表达对这一政策的支持。

  无独有偶,有网友在北京什刹海等地也发现了不少摆摊经营者,并感慨“地摊经济又回来了”。“地摊经济”缘何再升温?这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又有何现实意义?

  从近了说,放宽对地摊经营的限制,乃是顺应了疫情下复苏经济的需要。曾几何时,路边摊的管理一直是中国各大城市的“老大难”问题,对于设摊经营、占道经营多采取全面禁止措施。其实,堵不如疏,适当放开地摊经营,能够有效平衡市容管理需要与民生需求,最大限度调动最广泛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拉动经济增长。每一个流动的摊点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都是城市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试想,当成千上万走街串巷的谋生者行动起来,通过“摆摊”成就一个个灵活就业创业的故事,不仅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降低政府“保就业、保民生”的压力,还能够起到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活跃经济的积极作用,对于降低城市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成本,多多少少有所助益。

  往远了看,放宽对地摊经营的限制,更符合城市构建良性经济生态、厚植人文和历史底蕴的发展要求。自古以来,勾栏瓦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就是中国城市文化一道必不可少的亮丽景观,以致有“先有市,再有城”的说法。这之中,“市”代表的是经济交互和产业活力,象征的是人间烟火气。一个现代城市良性的经济生态是容纳百川的多元系统,既有高大上的商城,也有接地气的地摊,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老百姓买东西未必一定要去商场,一些生活中的小物件,比如纽扣、袜子等,去家门口的地摊买,更划算,更方便。无论是从构建良性经济生态,还是从发扬历史传统层面来看,一个有产业活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一定是给小商贩留下足够多的空间、足够大的政策包容度的,而这也正是一个城市该有的发展自信和人文温度。

  当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地摊经济”在为保就业和促经济增长作贡献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治理难题,比如,阻塞交通、污染环境、噪音扰民、商品存在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由此,地摊经营并不是一放就灵,更不能“一哄而上”,还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足功夫。要从政策、细则、管理等方面通盘考虑、统筹规划,探索利用公共区域有序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该堵的堵,避免无序设摊回潮;该放的放,在适当位置满足城市烟火气的需要,努力降低地摊经济的负外部效应,让其更好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肌理中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