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敦煌零应聘”何解?想留住人才也要谈现实
http://www.CRNTT.com   2022-09-30 09:45:22


资料图: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参观九层楼(2017年4月13日摄)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9月30日电/近日,“敦煌零应聘”一事引发了外界对相关领域人才断档产生了担忧。想要留住人才,不能不谈物质层面的待遇。如果抛开现实、只会画“理想”的大饼,很难吸引到真正的人才。

  美国《侨报》9月28日载文《“敦煌零应聘”何解?想留住人才也要谈现实》,文章说,“敦煌零应聘”近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冲到了热搜。中国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称,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个人报名,而且最后他们竟然全部弃考。这令外界对相关领域人才断档产生了担忧。

  就现实来说,能够报名应聘该岗位的人肯定有兴趣、有热情,对于考古事业应该是心存一定理想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都放弃了呢?

  实际上,近年来,各种关于考古的节目频频出圈,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让考古的讨论度空前得高;再加上三星堆、皮洛遗址等让人眼前一亮的考古成绩,让全民对考古的热情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但是与此同时,却传来事业编考古岗招不到人的尴尬消息,这种“外热内冷”的现象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其实,虽然考古这几年越来越热,但是很多人都抱有叶公好龙的心态,在外围观望凑热闹可以、亲身上阵不行,反映到这个行业就是考古人才培养难题。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仅有25所院校设有考古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不过千余人,而且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对考古真正有热情的,不得而知。因此,考古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有多少能算得上考古人才,还要进一步打折扣。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