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3日电/据中国文化报报导,“上世纪50年代,为反映社会现实、激发人民的信念和斗志,马可、田川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小二黑结婚》。这些作品激励着中国人民摆脱苦难、走向新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因此即使走过70余年,观众仍然深受感动,仍然可以共情,仍然能从戏中受到鼓舞和激励。”日前,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两部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与《小二黑结婚》接连上演,作为2016版《小二黑结婚》的艺术顾问和首代小芹的扮演者,已经90岁高龄的乔佩娟表示,会始终陪伴和关注两部作品的每一次演出。
2015年,新歌剧《白毛女》成功复排,2016年,新时代的《小二黑结婚》成功重排,中国歌剧舞剧院让经典旋律在与时俱进中生生不息,让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表示,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演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同时以更具有时代感的音乐编配和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舞台呈现致敬经典。
见证时代变迁,激励人民前行
70年来,《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这两部经典民族歌剧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寓意,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外舞台及荧屏上呈现,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力。
10月20日到29日,当国家大剧院里响起熟悉的旋律,一个久远的年代仿佛再次苏醒;当唱词轻启,观众席的老人早已红了眼眶。观众岳群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她说:“这两部作品的旋律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每次重温都会回忆起那个时代的光景,非常感谢有这样一段旋律记录着过去,也非常感谢每一个阶段的复排和重演。”不仅老观众走进剧场重温经典,生长在新时代的小观众也看得非常投入。来自北京大兴一中的李莉说:“《白毛女》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为年轻人并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能够让我与舞台上的喜儿共鸣。”
“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直抵人心,是因为烙印着延安文艺精神的革命舞步走出了为人民歌舞的道路。与其说演员和主创是在塑造人物,不如说他们就是在表达自己。”乔佩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