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创新监管手段,遏制“消”字号产品乱象
http://www.CRNTT.com   2022-12-29 15:58:00


  中评社北京12月29日电/据工人日报报道,据12月27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日,安徽一消费者网购了一盒宣称具有“治脚气奇效”的药,收货后却发现包装上赫然印着“卫生许可证号×××”,而非“国药准字×××”。该消费者多方咨询后发现自己被坑了,因为标有“药准字”的产品才是药品,具有治疗功能,而带有卫生许可证号的“消”字号产品是消毒产品。

  根据相关规定,“消”字号是经地方卫生健康部门审核批准的卫生批号,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而“消”字号产品不具有医疗效果,经地方卫生健康部门审批后即可上市。

  上述新闻中消费者的经历不是孤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消”字号产品生产者为获取更高利润,将此类产品作为药品宣传销售,甚至悄悄在一些皮肤乳膏、婴幼儿护肤品等产品中添加激素成分。

  实际上,一些企业曾因违规销售“消”字号产品多次受到行政处罚,但此类乱象依然屡禁不止,其背后折射出监管存在盲区、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深层次问题。比如,监管部门在人力和技术上“力不从心”;“消”字号产品监管牵涉多个部门,多头监管之下容易出现谁都不管的现象;当前行政处罚手段局限于没收、罚款和吊销执照等,导致违法成本偏低,等等。

  治理“消”字号产品乱象,应有针对性地综合施策。一方面,切实完善制度机制,有关部门应全面梳理“消”字号产品生产、检测、监管等方面的漏洞,及时完善制度机制。同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和效率;建立专项监督联席机制,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和执法同步项目,实现全流程监管。

  另一方面,加大对“消”字号产品生产销售中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比如对于违规销售“消”字号产品的,及时责令其停止销售,罚没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健全完善由消协负责的公益诉讼机制,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此外,还可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将虚假宣传、违规销售“消”字号产品的商家纳入黑名单,发挥信用惩戒的威慑作用。

  创新监管手段,综合施策,“消”字号产品乱象才有望得到遏制。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