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4日电/网评: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来源:东方网 作者:胡欣红
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
新闻发布会披露,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过开展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录音笔中两段录音清晰表达了其自杀意愿,录音内容不存在人为合成、篡改情况。
一桩引发全民关注的事件终于水落石出,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谣言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从2022年10月14日失踪,到2023年1月28日发现遗体,胡鑫宇失踪时间长达106天,新闻发布会给这起闹得沸沸扬扬的失踪案划上了句号,但一切并未尘埃落定。搜寻工作的疏漏,官方信息发布的迟缓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引发进一步思考。尤其是直接导致胡鑫宇走上不归路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亟待正视。
从新闻发布会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胡鑫宇“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其在考入致远中学后逐渐出现适应困难,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他还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经常躺在床上发呆,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负面情绪的文字内容,如“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种种迹象都早已表明胡鑫宇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情绪波动和反常表现并未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胡鑫宇的悲剧虽然是个案,但存在心理问题乃至自杀的青少年,绝非个例。几年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样的数字,令人不寒而栗。
换言之,有一颗“玻璃心”的孩子并不在少数。青春期是个心理和生理巨变的“惊涛骇浪期”,这时候的孩子矛盾多又封闭,尤其当这种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发生冲突时易引发极端行为。在教育焦虑异常严重的当下,学习压力更有可能成为引发事端的导火线。向母亲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的胡鑫宇,应该与此不无关系。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全体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切实转变唯分数的观念,相关部门则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学校摆脱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
其次,作为家长,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平时的状态,如果孩子情绪低迷、睡眠差、厌学,一定是心理出了问题,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倘若孩子的心理问题能得到积极关注,及时获得疏导干预,很多悲剧未尝不可以避免。
此外,屡屡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青少年对生命及其价值的认知不成熟。一旦面对诸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之类的严重压迫时,就会冒出一了百了“解脱”的念头。如果不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深刻认识到死亡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无尽哀伤,就很难避免孩子们在一时冲动下犯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性格是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这是一个孩子性格成长的三个步骤。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