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我们家的“变”与“不变”
http://www.CRNTT.com   2023-02-07 15:33:29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据人民政协网报道,在村小学的门口,奶奶轻摇着竹编的婴儿椅,带着刚满周岁的孙儿晒太阳。我们刚一走近,椅中的孩子便咧开小嘴甜笑。那天真烂漫的笑,暖了初到河南省扶沟县包屯镇朱村岗村的我们,也为2019年的“三同”经历定下一个基调——温暖,如家一般。

  在朱村岗村的最后一夜,我在零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傍晚时分,我们拍摄好最后的场景,骑着电动车返回家中。本以为,我们会以这样的方式悄悄退场。没想到缘分如此奇妙,每一位路过的、在田间劳作的身影,竟都是熟悉的面孔:曾多次到家中探访的叔婶;在路边偶遇即邀请我们体验耧车的大伯;卖粮时数钱数到喜笑颜开的大哥……一场骑行,似乎瞬间冲洗出十来天的每一帧画面,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和朋友们道声珍重。

  转眼近4年,岁月写就了朱村岗村“变”与“不变”的新篇:变得是“容貌”,路灯亮了、小楼盖了、文化广场建好了,不变的则是“心声”,是村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是接力的数位驻村第一书记,从钱雨田,到何广武,再到刚上任的丁红岩,但不变的是责任,是他们想为村里多办实事的初心;变得是“距离”,“三同”小组成员与村民的朝夕相处到回京后与之相隔的700余公里,但不变的则是牵挂,是对河南这个“家”的关注和期许……

  对了,还有一样变了,祝福和问候变多了。元宵佳节,一句“常回‘家’看看”,浓缩住了千言万语。而我们,也期待在久别重逢后,可以和村里人说一声:“回家真好!咱家真好!”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