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发挥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23-03-10 14:11:29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据经济日报报导,“当前,以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带来更高效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对部分行业和职业产生冲击,深刻影响劳动就业规模和结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一些工作,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因此,要主动应对技术变革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不断扩大市场就业新空间。

  陈晓红委员认为,首先要健全数字经济就业机制,比如,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追踪数字化经济企业的人员流动、就业市场供需动态等信息;加强对重点就业群体的监测,关注企业、行业、岗位吸纳就业人数及收入变化等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推动数字技能培训和远程就业新模式,建立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推广远程就业新模式,加强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数字技能培训和就业的时空限制;完善就业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将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网上社保”,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等等。

  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陈晓红委员认为要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经济就业平台建设。比如,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人力资源服务新机构、新业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强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研发,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服务孵化平台,建设跨界交叉领域的创新服务平台、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晓红委员建议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多渠道教育培训、加强重点领域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优化数字化人才发展环境来打造数字人才“成长摇篮”,加快建设高技术人才队伍。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