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闽江:连山接海的传奇 
http://www.CRNTT.com   2023-03-24 16:09:27


  中评社北京3月24日电/闽江,福建的母亲河。在中华大地奔腾的大江大河中,闽江河流的长、流域的广都算不得出类拔萃,闽江之名也难以望长江、黄河的项背。

  但作为全国少有的独流入海的大河,闽江从闽赣交界的山区一路向东汇入大海。连山接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福建江海文明,为悠久、多元、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近代以来,福建人在闽江出海口兴办船政,率先开眼看世界。新中国成立后,闽江成为共和国水利建设的一方试验田。近年来,福建人治河护河用河,滔滔闽江水,愈见奔腾。

  临江傍海

  孕育5000年福建文明

  昙石山,闽江之畔一个海拔仅26米的小土丘,在多山的福建,显得毫不起眼。这里地处福州闽侯人流密集的县城近郊昙石村,但在距今5000年前,却是闽江汇入大海的入海口。

  1954年初,昙石村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坝时,挖出了许多样式古旧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积很厚的贝壳。一时,村里挖到“宝”的消息不胫而走。经专家多次考古认证,这是距今5000到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走进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丰富而鲜明的江海特色。遗址厅展示的探方剖面,中间一层不是土,而是密密麻麻的各类贝壳。在大部分的墓葬坑里,也都发现了贝类的身影,连陪葬品的陶器上都有清晰的贝纹。

  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骨器、贝器等物品。“陶釜是昙石山文化最典型、出土最多的陶器,从它的材质以及显露出的火烧痕迹来看,揭示了昙石山人分煮分食海鲜、河鲜的饮食习惯。”昙石山博物馆工作人员何丽艶说。

  历史“碎片”可以复原出昙石山人的生活: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先民们制陶织网、捕鱼捞虾、捡拾海贝。为了生存,他们投掷石块、张弓射箭、追捕野兽,学会了生火熟食、陶釜煲汤、驯养猪狗。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个临江傍海之地,就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是孕育和诞生福建古文明的摇篮。

  福建,在地理上备受多山之困。武夷山脉、鹫峰山脉、仙霞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大小山脉将八闽大地切割,成为文明发展的巨大阻碍。好在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多雨,丰沛的降水沿着山间谷地汇聚,蜿蜒成河,给人类繁衍聚居提供了滋养。

  发源于赣闽交界山区,奔腾5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的闽江,更是成为福建的母亲河。她的干支流流经福建38个县市,流域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一半,武夷山、延平、建瓯、尤溪、福州等诸多历史名城皆受惠于闽江。福建之名,便是由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瓯)两座闽江畔的城市首字合并而来。

  以闽江为纽带,福建人穿梭山海,孕育出农耕与海洋文明交织融合的区域文化,成为璀璨中华文化星河中极具特色的一颗明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