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两岸关系暨推动国家统一进程中若干重大问题之管窥
http://www.CRNTT.com   2023-05-04 10:54:54


当前,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处于战略胶着期。
  中评社╱题:两岸关系暨推动国家统一进程中若干重大问题之管窥 作者:黄闽(北京),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原法律出版社社长

  【摘要】当前,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处于战略胶着期。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民间意见高度关注和急迫,程度空前;学术上的见解多元化纷争分歧;除了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之外,还存在着多种两岸情势的变化和国际要素的介入。在两岸关系的战略胶着期,还发生了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疫情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未来国际政治秩序有重大影响的俄乌战争。解决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台湾问题的插手不断升级,西方国家的议会和政府政客,公然大打台湾牌,窜台事件频发,日本加强与美国勾联,意欲以军事手段阻挠中国的统一。战略胶着期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大陆而言,政策举措的实施,力量和资源的投入,不可能只表现出正向的效能,而是正向效能和负向效能同时存在。在战略胶着时期,辨析若干重大敏感的国家统一和两岸关系的重大问题,对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调整对台工作举措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一个中国原则”和“一个中国框架”

  (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政治关系的基石

  “一个中国”的本质是主权完整的中国。两岸政治关系的种种纷争一定要回归“一个中国”的原点。大陆方面,无论是“一个中国原则”,还是“一个中国框架”都是基于两岸宪制性法律规定的精神。“一个中国框架”,不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取代或替代,而是因应两岸关系的变化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弹性表述。应该强调的是,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一个中国框架”的“一中”内涵幷没有丝毫的的改变。“一个中国框架”如果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石,框架就会崩塌,将不复存在。

  (二)关于“一个中国框架”

  “一个中国框架”,是2012年胡锦涛在中共18大报告中提出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2012年7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对“一个中国框架”作出具体阐释,他说,“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从各自现行的规定出发,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共同认知,就确立、维护和巩固了“一个中国框架”。

  (三)“一个中国框架”的诚意和善意

  贾庆林在讲话中提出了“两岸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体现了大陆对台湾现行法律的必要的认同与尊重。国家统一前,台湾的身份,不可能在“两国论”的框架内加以论述。由于“一个中国框架”,幷没有引起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在此之后,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不再提“一个中国框架”。“一个中国框架”的提出,显然是大陆善意和诚意的透支,其诚意和善意已经到了极致。

  无论是“一个中国原则”还是“一个中国框架”,都是两岸政治关系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石,更是“九二共识”的灵魂。如上所述,一个中国的本质是两岸同属于一个不能被割裂的主权完整的中国,两岸都致力于谋求国家的完全统一。一个中国的内涵是缺一不可的:既是血缘的中国、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更是主权完整的包含了“港澳台”的“一国两制”的“政治的中国”。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处理两岸关系不可妥协、退让的基本立场,也是国际共识,是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分裂国家不可逾越的屏障。

  (四)“一个中国框架”重启需要两岸关系改善的条件

  明眼人可看出,2008年,中国国民党胜选执政,此后,两岸关系得到了重大改善,两岸商签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两岸的民间往来十分热络,政治互信有所改善,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出现了积极乐观的气象。“一个中国框架”是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为两岸政治谈判对话搭建更有弹性和包容性的机制。在“一个中国框架”之中,确立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表述,是未来进行统一政治协商或政治谈判乃至政治安排的基础。两岸的一中同表,就是暂时搁置一个中国政治意涵的争议,回归历史的、文化的、血缘的、领土完整的中国,以共同缔造未来全新的大中国。中共十九大之后,不再提“一个中国框架”,是基于两岸政治关系的疏远,而暂时按下不表,幷不意味着对“一个中国框架”的放弃。是否重启,取决于两岸政治关系的演变。

  (五)“一个中国框架”的结构和基本内涵

  框架的搭建,当然需要诸多内涵的充实,对“一个中国框架”的空间结构和内涵的理解,对处理两岸关系和推进国家统一大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政治的中国

  政治的中国,是完整中国的政治符号,而不是完整中国的全部。所谓政治中国,就是两岸中国主权代表之归属,是对于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的不同认知,是两岸宪法对一个中国表述的差异。在台湾,由于台独势力操弄之下 ,历史的、血缘的、文化的、领土完整的中国,因主权代表权之争、法统之争,被割裂为两岸各自所代表的政治中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立,国共两党之争,尚在一个中国的体系框架之内;民进党及台湾政治人物如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则已经离开了“政治中国”的代表权之争,从对等的政治实体到公开宣示“两国论”“一边一国”的台独主张,把“一个中国”政治化、妖魔化。

  本来,两岸共享完整中国主权,完全可以体现两岸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把“一中”变为政治对抗的符号,是台湾民进党当局进行分裂活动的政治操作。大陆一个中国的表述是有明确分际的。在国际关系范畴,“一中”当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岸关系上,大陆的表述为: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表明大陆和台湾共享中国主权。在这个两岸“一个中国”场域里,中国幷不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大陆方面搁置争议的善意。而恰恰是台湾当局把“一中”变成政治对抗的符号,凸显争议。民进党更是把中国视为与台湾幷列的他国甚至是敌国。

  2.历史的中国

  作为政治常识,中国的国家名称就是起源于五族共和,以中华民族族群为称号的“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催生的“中华民国”就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民主共和为标榜的亚洲现代国家。由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失败的缘故,催生了新中国的国家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作为历史的中国(中华民国)的政府继承。正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大陆的语境,经常运用的概念就是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中国的终结,而是中国新的国家形态和以此为依托的大陆中央政府。

  在1973年之前,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仍然由“中华民国”所代表,对于两岸政府和人民来说,一个中国是天经地义的。

  3.血缘的中国

  血缘的中国,通称同种。台湾与大陆关系中较为明晰的历史,是明代以来的四百年。两岸民众的关系,是以大陆居民向台湾移民,台湾民众回大陆省亲、经商、择业为基本形式的宗亲与血缘的联系。中国大陆本来就是各民族在汉文化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融合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就是这个多民族融合大家庭的大名号。台湾的繁荣史,是大陆的移民史,是大陆宗亲血缘的跨地域流动和迁徙,台湾多数民众的血缘之根在大陆。血缘的中国,是完整的中国的亲情之根本。

  4.文化的中国

  文化的中国,通称同文。两岸语言文化的高度契合,是基于两岸共同的历史和血缘,这是一个完整中国的共同精神家园。两岸习俗相同,共奉天地神祇,台湾本来就是大陆血缘相亲、历史相融、休戚与共的文化纽带所维系的同胞兄弟姐妹。

  厘清“一个中国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全面正确理解“一个中国”的完整内涵,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对台大政方针指引下,制定正确的对工作的策略,与台独分裂势力作斗争,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众对改善两岸关系、争取国家和平统一前景的理性认知。

  二、“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宪法”

  (一)“中华民国”的政治历史遗产问题

  “中华民国”的政治历史遗产问题,是最为敏感而复杂的学术问题,也是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中的现实问题。两岸关系如果出现政治谈判或政治协商,“中华民国”的政治名号的处置是绕不过去的坎。和平统一还是非和平统一的主导权在大陆,大陆可以审时度势,依两岸政治关系的现实,主导国家统一的方式和进程。“中华民国”政治历史遗产的处置,在国家统一大目标之下仍然具有弹性。

  台湾主要政党对九二共识、“一国两制”大政方针的回应与态度,是两岸政治关系的晴雨表。作为两岸关系的主导一方,大陆可以有更多的政治智慧,做必要的政治妥协。但是,政治妥协的前提是对“一个中国”和“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的政治共识的认同。只有所谓的“一个中国”的共识是不够的,台湾主要政党要有“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政治意愿。这两个基本点是缺一不可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