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防尘
能源大港变身“海岸花园”
提到“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位于河北省的黄骅港、曹妃甸港可谓是极具代表性。驱车前往这两个港口,笔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煤灰漫天的场景,相反,不管是港口作业区还是生活区,处处乾净整洁,洋溢着绿色环保的气息。
“如今的黄骅港空气清新,到处可见蓝天碧水,可以说是煤港长出了花园。”河北省沧州海事局局长刘波自豪地说,“大家跟着我到码头上看看,一定会大受震撼。”初夏时节,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的装船码头上海风阵阵,俨然一派“海岸花园”景象。
“想起2003年我刚到黄骅港工作时,工作服都是耐脏的蓝色,一天工作下来,脖领子都会变成黑色的。现在环境好了,穿着白衬衫上班,下班时还是洁白如新。”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经理王霞告诉笔者。
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黄金出海口,承担了北方煤港近30%的运量,每年约2亿吨煤炭从黄骅港下海输出。在吞吐量如此巨大的煤炭港口,港区内乾净整洁,设备高效运转,这得益于黄骅港多年来在本质抑尘技术、水资源利用和智慧化生产方面的不断耕耘与创新。
望着波光粼粼的大海,顺着主路前行,一座四方形半圆顶的翻车机房出现在眼前。厂房里,4台每小时可卸煤8000吨的大型转子四翻式翻车机整齐排列。随着嘹亮的作业警笛响起,只见翻车机张开“怀抱”,一次“抱”住4节车厢,20秒内整体翻转约160度。随着煤炭倾泻进地下料仓,翻车机两侧喷出细密水雾,迅速抑制住翻腾欲起的煤尘。
“在煤炭进入漏斗后,我们自主研发的本质长效抑尘系统,在翻车机卸煤过程中进行分层洒水,实现粉尘颗粒的有效附着,使煤尘固化,实现了运输过程中的翻、堆存、装船作业全过程粉尘控制,真正达到全流程抑尘效果。”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副经理许宁介绍,在黄骅港,还有皮带机洗带装置,煤制饼、污水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实施“翻、堆、转”一整套粉尘治理工程,有效治理了生产现场粉尘排放和煤泥、煤污水无序排放的问题,从源头上抑制煤尘产生。治理后,生产现场粉尘抑尘率达到98%,较传统露天料场苫盖防尘工艺生产效率提升10%,每年节约相关成本近4000万元。
同时,港区内还建有48座筒仓储存煤炭,形成最多可储存144万吨的世界最大储煤筒仓群,避免了堆取料作业过程产生扬尘。
煤炭大港要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节水文章。
黄骅港地处盐碱滩,淡水资源极其宝贵。“煤炭港区每年生产用淡水370多万立方米,环保要求提升后,淡水使用量一度增长。”怀全说,“为了化解淡水难题,我们规划了‘三湖两湿地’,向大海、天空和科技要淡水。”通过收储压舱水、净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生产用淡水超九成自给自足,实现了降本增“绿”。
“港区内‘三湖两湿地’相互联通,可实现逐级沉淀、平衡存水、循环用水,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这些水都将逐步回用到生产中,每年可减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余万元。”怀全介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港区“三湖两湿地”绿色生态景观不时引来白鹭光顾,成为飞鸟游鱼的栖息之所。
同为煤炭中转大港的国投曹妃甸港,也同样发生了沧海桑田的生态巨变。堆场封闭大棚、防风网的建设,成为港区推进煤尘抑制、减少污染的重要环保措施。
在国投曹妃甸港的堆场上,有钢网架结构的巨型条形仓,内部可堆存40万吨煤炭,能起到防风抑尘作用。“整个堆场能存放832万吨煤炭,可满足不同客户的单堆单放需求,这就好比为整个煤炭的吞吐打造了一个规模匹配的‘银行’。”国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亮说。
“封闭大棚的使用,国投曹妃甸港是国内同类港口工程首例。”蒋亮介绍,在棚内结合堆场洒水对静态起尘的抑制率可达99%以上,因此对于堆场设置条形大棚后静态起尘量可以基本忽略不计。
为有效控制港口煤尘对周边城区及海域的污染、节约除尘用水,国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在堆场东、北、南三侧与主体工程中同时施工建设防风抑尘网,总长度约4670米,为单体项目国内建设最长的防风网。“若堆场四周全部完成防风网布置,将使粉尘总量在现有环保基础上消减80%以上,同时将附近5公里范围内的煤炭粉尘环境影响程度减小70%以上,对港区附近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抑风抑尘效果明显。”蒋亮说。
国投曹妃甸港还利用智能监测感知系统对港区粉尘、风速、风向、温湿度、货物状态等数据进行监测,实时掌握环境数据,为港区环保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运用智能生态运营平台将含水率测量与除尘系统结合,实时调整洒水除尘策略,将环保设备与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相关联,根据环境、煤质、生产信息综合进行环保设备的闭环管理,提升港口环保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