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更全面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7-15 12:52:00


  中评社北京7月15日电/据文汇报报导,当知识的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GhatGPT等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大学通识教育聚焦的所谓能力培养,还能称为“能力”吗?原先强调的素养还能称为“素养”吗?大学通识教育所秉持的“知识观”,又该如何重塑?近日,多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学者在复旦大学展开讨论

  “ChatGPT只用了短短半年就从文科生变成了理科生,从普通学生变成了尖子生——这直接颠覆了我去年此时的想法。当时我还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这么快就改变世界。”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出于好奇,不久前和ChatGPT开展了一次讨论,即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结果,ChatGPT很快给出了8个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文化素养、技术能力再到批判性思维、人文、伦理等,总结得清清楚楚。

  看到这份总结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教授也忍不住感慨:“这个回答已超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预期,看上去甚至比我们思考得还周全。”

  当知识的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GhatGPT等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大学通识教育聚焦的所谓能力培养,还能称为“能力”吗?原先强调的素养还能称为“素养”吗?大学通识教育所秉持的“知识观”,又该如何重塑?近日,多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学者在复旦大学展开讨论。

  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关注“人”的通识教育面临新挑战

  在国内不少高校,通识教育已探索20多年。如何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学界掀起又一轮关于“升级”通识教育的讨论。

  过去,人们常常诟病教育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但在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像人的时代,如何把人培养得更全面,而不是把人培养得像机器,已经从“一个重要的问题”变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工具变得如此强大时,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上课?谁还来上课?”在徐雷看来,这将是所有高校面对的问题。展望未来,他指出,唯有让技术更人文,才能让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存,而通识教育就是推动人文与科学融合、对话的有效路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