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美联储政策或仍未到转向之时
http://www.CRNTT.com   2023-08-30 10:05:04


 
  当前美联储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如何在紧缩过度和紧缩不足之间做权衡。这二者之间的微妙逻辑,极其考验决策的智慧,而依靠修正的就业和通胀数据来调整货币政策,显然是一种滞后的被动选择,这会进一步收窄美联储在降低通胀方面的行动效力。

  另一种批评的声音还来自国际社会,在美联储的决策逻辑里,显然没有纳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公共属性因子,这种“莫管他人瓦上霜”行为从长期来看是对美元国际信用的沉重打击。因为加息不仅会增加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也增加了这些国家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

  但这些质疑或许都不足以对美联储的决策产生影响,美联储持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且边际宽松的出现预期并不明确。理由有二:其一,美联储FCI-G指数(金融条件增长脉冲,Financial Conditions Impulse on Growth)显示,目前的金融条件在未来一年内对美国GDP增长大约只有0.06pct的负向扰动,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二,根据美联储的会议纪要,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到2025年才可能会逐渐接近2%目标。所以,在鲍威尔的表态之后,市场对美联储今年再次启动加息的预期已经大幅度上升。市场较为普遍的判断是9月维持不变,静待通胀和就业数据出炉,然后在年底再加息25个基点。

  或许现在最大的确定性在于,美国通胀数据的边际改善或者通胀黏性的超预期,这可能才是决定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何时转向的关键。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