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携手高质量一体化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14:29:59


 
  在中国商飞带动下,仅G60科创走廊沿线的九城(区),就有千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产业链,共同发展。

  在常州,围绕新能源产业链,一个个创新产业集群在集聚,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

  在嘉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枝繁叶茂”,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纷纷落地。

  在合肥,比亚迪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并在蚌埠、滁州、阜阳等地设立了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高压电器、线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基本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

  “这些都是长三角现代化产业的缩影,是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独特优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一手补足短板,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手锻造长板,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近5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新格局。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约占四成。

  创新链、产业链越来越强的背后,是人才链优势的不断释放。

  今年开春,上海浦东向全球人才发出一封邀请函,播下新一批科创“种子”。浦东通过申办“一口受理”,服务“一卡认定”,政策实施“一抓到底”,让各类人才到浦东“一来无忧”。

  “以前,外国人在中国从事证券行业,需要‘入乡随俗’报考中国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难住不少国际金融人才。如今,浦东建立了国际金融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为吸引国际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朴学谦讲到了这样一个变化。

  人才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长三角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上海迎接海内外人才,也鼓励各类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各展其才。江苏、浙江、安徽等纷纷在上海设立孵化器、赋能中心,进一步释放上海的人才和科创资源优势。

  “一体化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切实转变以投资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土地增量扩张的模式,靠底线约束促进创新驱动。这本身就是一个转变观念、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闯出新路子的过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行走长三角,听到最多的,是对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看到最多的,是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

  上海是开放前沿、创新高地,江苏实体经济强劲,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安徽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厚积薄发的科技资源……伴随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四地携手前行、一体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共担新使命、共赴新目标。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从谋一域到谋全局,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

  6月24日,苏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感换乘,跨省市轨道交通系统深度互联互通,在国内尚属首次。

  如今,早餐在苏州吃奥灶面,中午品阳澄湖大闸蟹,晚上在上海迪士尼赏烟花,只需一张地铁票就能无缝连接“双城生活”。

  互联互通带来的不仅是美好生活,这条跨省域的地铁由西向东串联起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中心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等重要区域,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活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表示,地铁互通不仅有利于苏州从外向型制造业城市向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转型,更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两地间实现同城化流动,将沪苏联结成科创共同体。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轨道交通总里程达2.2万公里以上,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显着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近5年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取得长足发展。高铁轨道不断延伸、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公众跨省一卡通行、交通管理跨区域联通……“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为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凝聚更强的合力。

  港口群是现代物流链、供应链上的核心枢纽节点。在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引下,长三角的南通港、淮安港、连云港港等大型港口先后携手上海港。

  2022年9月,上海港、江苏省港与淮安港签约,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22年10月,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南通将携手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和江苏省港口集团,在港口一体化格局中进一步放大优势、提升能级。

  2023年3月,上海港与连云港港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打造“数字走廊”,推进两港数据共享开发等工作。

  “靠大靠强、资源整合,是我们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笔’。”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良道说,上海正努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合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海铁联运、铁水联运,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从全国各地汇聚长三角,又从这里联通“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