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为了人人享有人权的美好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23-09-20 11:04:52


 
  ——发展是人权保障的基础。

  在全球发展进程遇阻的当下,中国基于发展驱动的人权实现路径,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理念。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倡议主张以行动为导向,紧扣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民生需要,在减贫、粮食安全、大流行病应对、发展融资、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合作,致力于以共同发展促进人权共同进步。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法学教授让·埃里克·拉库图阿里苏瓦说,中国强调发展中的合作和团结,并愿分享自身发展经验、提供技术援助,给许多国家带来了福音。

  ——和平是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翁诗杰认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填补了全球安全架构的空白,这在单边制裁、长臂管辖和对抗性军事条约频现的当代全球安全治理中,是一股正义的力量。

  ——包容互鉴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动力。

  不同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始终从全人类的福祉出发,主张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一倡议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

  全球化呼唤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整体主义与合作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此提供了正确指引。基于这样的思维,报告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推动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以团结合作实现“共在共享”、以发展驱动保证共同进步、以多边共治促进公平公正、以包容互鉴成就美美与共。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表示,当前,全球人权发展面临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现行全球人权治理在不少方面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的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理念和倡议有助于推动全球人权治理体系的变革,构建以“团结合作”为标志的全球人权治理新范式,其特点是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权的价值基础,注重个人权利、集体权利和全人类权利的平衡保障,包容多样化的人权实现路径,维护各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平等权利,通过平等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共享人权,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全球人权面临的挑战。

  委内瑞拉新兴经济体发展高等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主任路易斯·德尔加罗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推动全球人权事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实践路径。这些理念和倡议倡导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将为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全球人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美好的世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